进入新世纪之后,面对飞速发展与不断演变的文学现状,文学批评显得日渐力不从心,穷于应对;针对文学批评的检省与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日渐频繁。文学批评的这种境况,自然不能不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关注与自省。 其实,批评界有关批评的自省,几年前就已开始进行了。仅在2007年间,就有“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研讨会”,“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2007年上半年中国文学国情论坛”,相继把文学批评问题作为中心议题来研讨。而于该年年底举行的“2007北京文艺论坛”,直接就以“批评与文艺”作为研讨的主题。2008年间,虽然种种重大社会事件接踵而来,但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关注却一如既往。上半年《光明日报》召开“发展文艺评论,促进文化繁荣”的专题研讨;下半年,中国文联举办“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第十五届年会,都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回顾文学发展的三十年,对于批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这些都表明,文学批评需要自省,文学批评也正在自省。 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既有文化环境发生异动的原因,又有对象本身陡然增多的原因,还有批评本身进取不够的原因,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构成的。因此,对于文学批评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去进行认识,以综合的手段来加以解决。 一、环境氛围的异动 文学批评是整体文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又是文化场域的一个重要构成,而文化场域还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而,时代的演进与社会的变异,必然影响文化生活及文学活动,从而使文学批评的环境氛围发生新的异动。 文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历练、90年代的过渡,进入新世纪之后,确实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文坛在变大,文学在变小。似乎谁都能介入文学、谈论文学,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又日益萎缩。 当下文学的这种变化,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原因,这就是文学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剧烈的变化。我们不必细说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发生了何等的变化,只要换用相对应的三个概念——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来加以表述,一切便都十分清楚了。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连接和彼此互动的。经济基础方面,以高科技推动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确立为标志,已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单一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上来,而文化自身也需要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寻求支点。因而,文化作为经济资源的一种可能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文化生产的商业运作等,都在人们的重新认识中得到了发掘与拓展。人们发现,文化产品的最大效益是“两个效益”的结合,而“两个效益”落实到影视产品上是“有多少观众”,落实到文字产品上是“有多少读者”。于是,追求“观众”与“读者”的最大化,遂使“大众化”成为文化领域里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传媒手段方面,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报纸越来越多,影视越来越火,网络越来越热,而这些看来是处于优势的传媒,不仅面临着同类媒体之间的无情争斗,而且还面临着异类媒体之间的残酷竞争。于是,怎样使自己的报纸、影视和网站“好看”、“有人气”,以争取更多的受众、造成更大的影响,就成了这些媒体行业不由分说的“铁”的规律。这样一来,各类媒体在其发展与竞争之中,日渐凸显的是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特殊追求,并以此来介入文化、影响文学。 应该说,上述三个方面都是文学藉以存身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基础和条件的变异,无不深刻影响到文学领域。从宏观方面来看,文坛已由过去以传统文学为主的相对单一的格局,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分野、分裂与分化,逐渐演变为一分为三的新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传媒和信息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或主流文学),因为刊物有档次,作者水平高,作品有分量,无疑是文坛的中坚构成。事实上,这种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长期以来也就等于整个文坛。而这样一个传统型文坛包括现在很多人对于文坛的认识,都只限于由职业作家为作者,报纸杂志为阵地,文学出版为舞台,邮局、书店为中介的旧有的文学生产流通体系。其实这在今天已不是文坛的全部,只是文坛的一个构成部分;这个部分可能依然是重要的和主流的,但就社会辐射力和受众影响力而言,它确实越来越有限了,甚至在走向圈子化。 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介入逐步兴盛起来的。如果说在9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还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化”在文化领域长驱直入,在文学领域不断渗透,现在已成为文学、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以长篇小说为例,在“市场”没有介入之前,长篇小说的写作与出版,只是少数名家的专利,对于一般作家即其作品确实不错,也很难得到出版社的垂青。因而在长篇小说领域,一方面是出版的作品为数不多,一方面是出版的资源只为名家专有。但在“市场”的手段进入文学出版之后,出版社借助于媒体的宣传和评论的推介,可能使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引人注目,更可能使得名家的新作与力作成为畅销作品;还有民营出版者和图书工作室介入长篇小说的出版,更是直接运用“市场化”的模式精心制作和尽力运作,使得长篇小说的出版渠道多了、门槛低了。因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长篇小说的出版从原来的二三百部不断增长,到世纪之交时上升到1000部,而现在每年大致稳定在1500部左右。 以网络传媒和信息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随着传媒形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文坛整体中势头凶猛的新生力量。它们在传统的文学样式之外,又派生出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与样式,比如网络文学、博客写作、手机文学、短信小说等等。这些新媒体文学形式,有着相当广泛而且不断壮大的青年受众,这也逐渐成为他们走近文学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目前,除去一些门户网站的文化、读书频道集聚了大量作者外,一些写作者根据各自的爱好,还成立了文学方面的专门网站。这些网站有偏于体裁分类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等;有偏于类型写作的,如校园文学、青春文学和玄幻小说、悬疑小说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专门的文学网站,目前注册的有3000多家,实际上有5000多家,较为知名的文学网站约有100多家,而自博客写作兴起之后,更是一直呈几何数字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06年9月24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称,该年中国的博客作者已达1750万,读者达到了5470万,相比于2002年,这两项数字都增加了30倍之多。据《中国互联网民报告》(2008)披露:“在中国现有的13.2亿人口中,有2.5亿网民,这个数字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总人口。”(见《中国网情报告》,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这一切都告诉人们,网络文化的生存空间无可限量,它的发展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