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3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198-05 日本是一个狭小而略显神秘的国度,日本民族是一个温柔与暴虐并存的双重性格的民族[1]。回顾历史,这个国家曾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创伤,这个民族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与剧痛。战后,仍是这一国度的人民,在一片废墟之上,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文明几百年的演进历程,成为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国家,给世界带来了震惊与触动。一个小小的东方岛国创造了如此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不得不令人深思与探究,是何原因、何动力的驱使,使日本得以迅速崛起、壮大?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2]而其道德教育,亦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更新,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育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搞好我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1.“和魂洋才”的教育指导思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除了我国之外,日本极少与其他国家来往。我国先进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日本学习、效仿的唯一榜样。儒家的“中庸”、“人和”、“孝悌”、“守礼”等孔子道德的核心与出发点,与日本固有文化相糅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与道德内涵。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神道教一同对日本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江户幕府末期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由于长期的幕府专制,导致日本国内农民起义及城市暴动此起彼伏,国内危机重重、动荡不安。1853年,美军以武力强迫日本开港,敲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3],欧美列强相继入侵,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在这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封建统治面临危机。1868年倒幕派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明治新政权。继而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打破幕府时期保守的教育模式,以普及新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革[4]。 明治政府意识到要建设现代国家与西方列强抗衡,就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尽快把教育搞上去。因此,确定了科技立国、教育先行的方针。在改革过程中有选择地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经验,并根据本国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确立了适应本国需要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文部省颁布的《学制》中写道:“力求邑无失学之户,家无文盲之人”[5]。1880年颁布的《修订教育令》,规定小学学习期限由16个月增加到3年,除特殊情况外,还要继续上学,不论男女都应念完初小和高小。同时规定学校的设置要得到地方官的批准,教员的任免也要由地方官决定。一系列教育法规的实施使日本早期教育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明治政府还提出了“富国强兵”、“置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并且创办学校,翻译西方教科书与参考资料,派遣教育工作者与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在社会思想观念方面,他们强烈希望保留自己固有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张保持日本的文化传统,将“和魂洋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精神。“和魂”是指大和民族精神,“洋才”意喻西方科学技术,二者结合的目的在于培养既具东方道德素养、又具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在科学技术及制度上西方化,在思想文化上东方化,具有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现代国家。为了维护重新恢复政权的天皇制封建统治,明治政府把培养对天皇的忠诚作为主轴,进行孝行、柔顺、勤勉等“德目”教育。 这一教育指导思想,对于日本建立亚洲最完善的教育制度框架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实行6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儿童入学率超过了当时西欧某些发达国家,由此确立了近代教育模式,形成了重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传统,实现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此后,日本一直把“和魂洋才”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和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明治后期日本用“皇国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去教化国民,对国民进行狭隘的“尊皇爱国”教育,尽管统一了无知民众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在国民头脑中植入了唯我独尊的错误意识,埋下了对其他民族和国家形成威胁的祸根。 2.“东西道德观”的融合与纷争。德川幕府时代,儒教学派受到推崇,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儒家文化经过日本式的改造,对日本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东方文化色彩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儒教中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发展成为以“忠”为核心的礼仪、勇敢、节俭、信义,大肆宣扬并灌输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忠于主君、崇尚武勇、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其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统治培养对将军绝对服从与忠诚的知晓“上下尊卑”秩序的顺民和武夫。 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在“王政复古”的旗帜下,实行天皇亲政。为了维护天皇统治,新政权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使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新知的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学校道德教育得以广泛系统地开展。19世纪70年代,文部省颁布了《修订教育令》,确定了以修身为“本”,知识为“末”的道德教育原则,并且仿照西方国家,在学校开设“修身课”,主要讲授以个人为中心的良心、义务、道德品质及日常生活规范等。在“西学派”的积极主张与推动下,大批西方个人主义的教育主张得到传播和实践,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道德之风吹入日本,有力地触动了传统道德理念。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明确主张以欧美的市民社会为典范,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富强的一个支柱,并且断定在当代世界提倡孔孟之教是迂腐的,主张向传统道德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