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9)07-0007-0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是同一的。以交往阐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能更好地凸显交往对人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单向灌输认知模式的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基于“主—客—主”交往模式的“人对人的教育”,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客体”结构模式的偏颇 长期以来,基于“主体—客体”结构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在主客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主体尽可能主宰一切教育活动,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基本上成为被控制与塑造的对象,追求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征服,偏重于单向灌输、单面触动。“教育者通过控制学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必要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他所希望的样子。”[1]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主体教育的提倡,提出了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发展说”。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结构模式在“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单一的主体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模式,只有一个主体即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非是教育者的单一主体性转化为学生的单一主体性,片面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主客结构模式中只能有两个要素,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单主体的单向交往的“主—客”两级模式也就成为必然。没有“主体—主体”关系介入的片面的“主体—客体”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教育过程中本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作“人与物”的关系来处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单一主体的异化状态。二是单子式的主体人格。主客体结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自身以外的一切都视为客体,容易形成单向的主体中心性。将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受教育者)之间的“占有”关系,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把学生看作主体时,容易使学生形成单子式的主体人格,即“占有性个人主体人格”,这种人格必然会使“个人中心”、“自我中心”意识极度膨胀,导致单向的、抽象的个人本位思想,人就成了丧失终极关怀的“单向度的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三是单维度的教育立场。“主—客”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站在教育者的一维立场,着眼点是要给学生什么,对于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考虑较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学生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现实感性的人,忘却了学生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不是目的本身的合理性,指向的也不是主体对对象的价值关怀,导致教育与人、人与社会的脱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是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完整的人”应具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统一的健全理性,而这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使教育与生活沟通,由“主—客”模式的单维度教育立场走向“主—客—主”的交往形态。 二、走向“主—客—主”交往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突破认识论的主客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提出“主体—主体”的教育交往过程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的实践关系,相对于“主体—客体”关系是一种进步,但由于缺乏交往的中介客体,则表现为没有客体底版的交往模式。从本质上说。任何交往都是“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有机统一,离开了“主—客—主”这个特定关系前提和共同客体、对象的限定范围,谈不上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与现代、后现代交往实践结构相比,体现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多元和一元的统一,即在交往实践中,任何的“主体—客体”的改造关系,都承载着、实现着“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结构。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根据“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抽象为:教育者→思想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类最基本的交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两类主体间进行交往的最基本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中,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进而以“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取代“主体—客体”关系,变革的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与人心灵的交融、精神的交往,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只注重个人主体性,更重视主体间性和意义的共识。我们用“主—客—主”结构模式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过程,其克服“主—客”模式缺陷的优势体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主体性,而是包括师生间、教师间、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以及教师、学生与作为客体“文本”的创造者之间的隐形主体际关系。二是克服了单子式的主体人格,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生成的人不只具有个人的主体性,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不只具有工具理性,而且还具有价值理性;不是片面的、分裂的人而是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的人。三是站在多维度的教育立场,有效沟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科学世界中,而且延伸到生活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关系不再仅是一种“你打我通”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以完善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精神交往关系,共同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主体间在交往实践中构建并生成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