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由我们党的根本目标决定的,在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通过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美,培养对真、善、美的正确观念。一般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它偏重于说理,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大量的是说理教育,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而审美教育主要是靠美的事物和意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引入审美教育机制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本趋于成熟、稳定。在道德感的发展上,由于大学生道德认识不断提高,道德情感进一步深化,符合社会准则和期望的道德感逐步形成。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期望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憎恨不正之风;他们颂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鄙视损人利己的丑恶行为;他们珍惜集体荣誉,崇尚团结、正义。在美感发展方面,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日益深刻。他们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性,对美好事物,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是人格美,均有着强烈的需要和执着的追求。基于以上大学生的特有特征,在实施大学思政教育中完全有可能适当地引入审美机制,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品位,进而改进思政教育的方法,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伦理储备。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理性说教的方式(当然也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和塑造个体意欲走向伦理,一方面培养个体对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认识、理解,培养个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而行动的意志能力,即服从“他律”的行动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个体按自己意愿自由选择的行动能力,即发挥“自律”的行动能力。在发挥伦理意志培养和塑造功能时,由于道德教育本身重社会实践理性,往往面临这样两个瓶颈问题:一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转化为个体道德行为的问题,一个是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即自由意志行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即克服这两个矛盾,使矛盾化解,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由服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意志自由),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提供的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的中介来实现。 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在理论层面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道德行为更直接导源于道德情感,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感动。而这种情感实际上正是审美判断里的崇高感。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并由“他律”行为转化为“自律”行为即意志自由,关键环节是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的连接、沟通、过渡,即德行应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社会理性、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向,引发道德行为,又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融合,从而化为“自律”即意志自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培养自由意志的功能。因为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审美能力,达到审美境界,是一种超实践理性的自由能力和自由态度,它们包含着理性,却又把理性溶解在个体感性之中。正是审美的理性因素与道德情感相通,而审美的感性因素又牵动道德情感走向与个体感性融合,构成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自由的中介。美不再是单纯为满足感官享受而存在,它对人具有一种感召和启示作用,从而使我们在精神上获得升华,使自己的灵魂变得圣洁和高尚,因此便具有了道德的普适性。 在现实层面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在于审美教育对主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带给个体的审美感受是心灵的崇高感。审美愉悦主要分为关照性愉快、领悟性愉悦、畅神性愉悦。关照性和领悟性愉悦还局限在主体审美心理机能对审美意象及其某种意味的把握和领悟而获得的满足上,都属于不同心理机能的愉快,而畅神性愉悦不仅是心理机能愉悦的超越,而且是主体人格心灵精神的一种高扬、解放、净化的自由超越愉悦,即是崇高的审美体验。审美并不总是表现为主体心理机能与客体形式和谐对应,当崇高表现为主体感到生命力受到一种压抑和阻遏,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渺小、平庸、痛苦的心理感受,与此同时,心理机能的不适应却又牵动主体人格力量,去战胜和超越客体对象的巨大形式力量,激起生命力的迸发,主体精神力量奋起昂扬,从而产生一种激越奋进之情——激越性的愉悦。人格精神的昂扬,这种忘我无私为天下的正气、理想、情怀,总是在感性生命的苦难、折磨,乃至牺牲中蕴蓄并显示的。给予的审美的精神性快乐,当然是一种伟大崇高感,一种令人敬畏、景仰的悲剧性快乐,一种以苦为乐的情怀。人性的尊严(崇高)往往激发敬仰,“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惟有当一个人的使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之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的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崇高产生于崇敬感对恐惧感的战胜,恐惧感的产生是由于想像力凭借着生理的自然因素,无力适应巨大的自然对象,也就是在量上较小的人体的自然因素战胜不了在量上宏大的无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