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废止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交往”教育的新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 一、交往: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维度 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把握住人生存的维度,人的存在维度无疑很多,但无论个体人,还是作为类的人,其存在的根本维度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交往。 1.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这归因于人类个体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性质,个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这是因为:第一,人是一个非自足的系统,他必须同周围的他物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内容的交换,才能保持系统的平衡;第二,人类的生产离不开交往,为使自己存在和发展,个人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体创造能力和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与自身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个体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依靠个体间的共同合作交换其活动,才能满足,因而生产劳动必须与他人结成关系来进行。 2.交往是人的发展基础。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交往本身成为了人的新需要和能力发展的源泉,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根基。 (1)交往确证、实现人的本质。人们如何交往,决定了人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① 交往不是一般的交际活动,交往体现的是社会关系、社会联系,是“许多人的合作”。这种关系只为人所独有且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本质。 (2)交往促进人的发展。交往使得人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交往性质的变化使得人的发展由不自由变为自由。在私有制社会中,即在冒充的、虚假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②。与此相反,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交往条件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那里,社会关系不再是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自由、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另一方面,交往范围的变化也使得人的发展由片面走向全面。一个人的全部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这并不决定于施蒂纳,而是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③。只有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交往的普遍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交往的普遍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人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交往的普遍发展对生产力的承继作用,从深层看是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交往也是使个人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和重要途径。回溯人类史上每一巨大成就,都不是个人智能所为,而是优秀个体的联合体智慧和实践来完成的。正是许多个人交往形成的联合体的大实践,使个人智能转化为真正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交往是推进人的精神文明的动力源。交往是精神性的创造活动,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物质的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④ 也就是说,人的物质生产、交往实践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是本源和派生物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前者对人拥有思想智慧和精神文明起原动力作用。当然,后者对前者也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然,强调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为追求社会的发展而牺牲个人的发展。实际上,脱离个体的群体是不存在的,没有个人的发展,社会也不可能发展。人的发展是交往的前提,没有人的发展,就谈不上交往。交往和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同一的发展过程。 二、交往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弱效之症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解释模式在阐述人的发展理论时,不能从交往活动层面科学地把握人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缺失。使得本应充满人性魅力、促进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弱效甚至失效。 1.主体性缺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是把教育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二是知识中心观。结果一是导致占有式教育方式,它使人的价值异化,把知识看作实体性的财产,不与自身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二是导致狭隘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对人的需要与行为进行限制与规范,更多地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看待,对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常常是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因而在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或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果,我们的教育造就的是一些唯命是从、唯书唯上的奴性社会公民,一些阳奉阴违、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的伪君子,一些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