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谈话和说理是一种口头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只有注意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话谈得好,理说得明,才能使教育双方的思想沟通,达到共识。 关键词:谈话 说理 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口头语言表达的说理、谈话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奥妙无穷。它涉及到教育者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表达什么、怎样用语言去表达,即如何“达意”;另一方面,又要使受教育者不曲解自己的思想,并能够接受。说到底,谈话、说理就是要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来沟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思想。当前正值改革开放,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提高技巧,掌握策略,注重科学性。 一、确定主题,言随旨遣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传递信息的代码。我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谈话、说理,便是一个“编码”(教育者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与“解码”(受教育者将语言形式还原为思想内容并逐步接受)的过程。“编码”与“解码”出了差错,教育过程就会中断,因此谈话或说理必须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语言不能适应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需要时,就得对不能达意的语言形式重新进行选择和组织,以排除干扰,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1]也就是说,“编码”要能达意,“解码”要想不曲解原意,就得使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统一,服从表达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谈话或说理时必须首先确定主题,言随旨遣,否则便是无的放矢,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谈话或说理的主题确定的准确与否。是关系到能不能达到表达目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其表面现象易于观察了解,但产生问题的原因却不容易找准,往往同一种表现,不同学生其思想根源却不同。比如,同是情绪低落,学习消积,有的学生可能是因学习基础差而背上了思想包袱,有的则可能是因家庭、身体或不能正确对待进步、荣誉、恋爱等问题所致。因此我们要解决思想问题必须首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确定出谈话、说理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言随旨遣,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就会“有的放矢”,达到谈话、说理的目的。不难设想,如果连谈话、说理的主题都不知道,就无法组织谈话、说理的内容,更谈不上什么让被教育者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了。 谈话、说理的主题一旦确定,就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来表达,不能偏离中心。如果我们离题千里地高谈阔论,往往会使被教育者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在作学生思想工作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弄清其发生、发展过程,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在谈话或说理时,必须根据话语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来控制好自己的语言表达,一旦发现偏离主题,就得加以调节,不可因为谈话顺利或兴之所致就忘乎所以,信口开河,说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的目的。总之,我们必须处理好谈话或说理时出现的各种情况,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言语行为,围绕主题,言随意遣,使被教育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我们的思想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有对象的,交际效果如何,“不仅要看表达者运用语言所组成的形式能否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因此,无论口语或书面表达,都必须明确交际对象,适应对方接受的可能性,否则便是无的放矢,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2]思想教育中的谈话和说理作为一种口头言语交际形式,教育的对象是不同的受教育者,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不分别加以研究,教育就很难奏效。毛泽东同志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只有针对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技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谈话和说理教育才会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由于各人的经历和文化教养不同,对谈话或说理的语言形式的识别能力,话语意义的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的语言表达必须适度。如刚进校的大学生,思想单纯,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我们的教育宜多采取正面宣传和引导的方式,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来阐明道理,言简意赅,以理释事,鼓励他们追求进步。而面临毕业的学生经历了四年大学生活,较之于前者,思想更趋成熟,知识更为广博,对于他们,我们需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平易近人的语言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广征博引,以有力的事例,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以事悟理,使他们心服口服。 我们在进行谈话或说理时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受教育者,语言表达也应有所不同,或文雅,或平俗。而且,由于人们喜欢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职业特点来理解话语的意义,我们还应注意多使用受教育者习惯使用的语言,不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影响教育效果。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心情、处境常常会影响到他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如心胸狭窄的学生经不起疾风暴雨的冲击,同他们谈话使用的语言要象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直爽开朗的学生,不喜欢转弯抹角的话,要善于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此外,如果受教育者的心情不佳时,对其进行谈话或说理教育是很难听进去的,因为心情是一种微弱、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当他处于某种心情时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对待一切事情,这时,他对教育者话语的理解趋于低值。再有,一个人的心情还常常因处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语言形式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进行谈话或说理时,需要细心体察,选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增强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