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灰色思维现象,从控制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角度,就灰色思维及其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克服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它去灰化白的作用,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 灰色 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灰色思维现象。灰色思维现象的存在,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灰色思维的问题是控制论的内容。控制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人们的思想认识中确又存在灰色思维现象。我们试图从控制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上,从“交叉”、“边缘”科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灰色思维及其特点 所谓灰色思维,是指主体认识所反映的那些对象,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一时在理智中无法定位或定性的思维。换一句话说,就是那些外延明确,而内涵不明确的理论、概念、范畴和判断。比如,自然界,宏观天体;年龄划分中的“30岁左右”、“45岁上下”;报时中的“七点左右”,“不超过12点”;社会领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属于灰色思维现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认为它是唇齿游戏,笔墨之争,认为它是“虚”的、“软”的:在“形势好”时就“淡化”,出了问题时就“强化”,这就是灰色思维的影响和表现。过去,我们曾相信我思的正确性;以为认识就是清楚明白的,其实不然,认识中普遍存在灰色思维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灰色思维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一时代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两门或多门不同学科之间产生了新的综合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这就是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崭新的方法论科学。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的出现,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它们成为了灰色思维理论产生的前提。在控制论中,维纳提出了“白箱”(Whitebox)概念。1956年,艾什比在其《控制论导论》中提出“黑箱”(blackbox)概念。后来,有的科学家把部分可察的黑箱叫做“灰箱”(greybox)。我国1982年以后,邓聚龙教授等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产生的这种渐进过程说明,科学越是深入发展,人类思维对外部世界的把握,越是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客观现象对于主体思维来讲,不仅有白色、黑色,而且也有灰色。客观对象的这种不同色度,决定思维对它的摄影、摹写、反映的不同程度。换言之,客观对象的灰色,只不过是主体灰色思维存在的客观原型。因此,灰色思维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反映,它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的再现和把握。 灰色思维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近代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研究的视角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德国哲学家康德第一次把认识划分为三个环节,即感性、悟性(理智)和理性。悟性作为思维认识对象的能力,是认识的必要环节,把一切感性因素综合而构成对象知识。它既不同于感性,因为达不到真理的认识,又不同于理性,它在外延是清楚的,而内涵、本质规律是不清楚的或灰色的。因此,康德对“悟性”思维的理解,包含有灰色思维的思想。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序言)》中,引用了歌德的名言,第一次提出了灰色思维概念。黑格尔认为,理论同现实比较,理论总是灰色的。他说:“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1〕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都是灰色的。“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2〕黑格尔的论述,包含了一种合理的思想。理论思维相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滞后性。它一开始总是灰色的,只有到“现实成熟了”,理论思维才能把“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应该说,黑格尔虽然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但对灰色理论思维的辩证的说明,不仅是机智的、而且是深刻的。 对灰色思维理论的科学阐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其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人类思维就是一个由非上向至上,有限向无限,相对向绝对,灰色思维向白色思维的不断推移转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灰色思维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科学的说明。第一因为世界的物质运动,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等特点,而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个体中实现的。人类思维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人类思维一定历史阶段的所获得的认识是相对的。因而,人类思维总的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灰度。第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不断地由人类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人们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深化,新科学、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简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遐接。当一个问题还来不及用新的概念、命题去认识、定位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学科等不同领域的域沟,一个人的思维在一个学科领域的某一个分支上,今天是白色的,但相对于明天和未来,相对于其它领域思维却是灰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说,人人都处于一个灰色世界中。第三、理论思维的滞后性,决定人们的思维都是灰色的。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这一命题说明,尽管理论思维一旦形成可以能动地指导实践,但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现实存在在先,理论思维产生在后。过去我们批判旧唯物主义思维的被动性是对的,但往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时,忽视了理论思维的滞后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理论对现实的理解、反映和把握,总是“在后”的。这就是说,在理论思维还来不及准确地把握现实之前,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总是灰色的。甚至当一种理论基本上把握现实之后,实践又发展了,那么,这种理论相对于发展的实践,又是灰色的了。第四、主体思维本身的局限性也是灰色思维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思维的物质器官是大脑。大脑的先天遗传、营养等因素,使人的认识思维存在较大差异,白色思维只是相对的。大脑的后天因素,如环境、教育、知识结构、信息量等因素,对大脑思维有决定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信息量的不完全,它们是引起灰色思维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甚至人的感情色彩或立场、意志和观念,有时使本来可以达到白色的思维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