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7)04-0144-04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他们不仅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如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就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辅导员是“非职业化”的,是从业人员人生职业历程中的“过渡性职业”,因此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要求。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但要政治过硬,而且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然而,现在辅导员多数来自各种不同专业的本科或硕士优秀毕业生,在从事辅导员工作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深;多数辅导员只经过几天的培训,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上岗,尽管他们品行都很优秀,但由于缺乏辅导员专业知识,没有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自己当学生时可能就未想通,现在要来回答学生,显然力不从心,只能简单地以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学生。这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工作周期短,队伍不稳定,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有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少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过渡性职业”。有的是为了到高校就业而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并非其初衷: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许多学校采取了一些应急的办法和措施,如规定新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当几年辅导员后再转教师;虽然数量有了,但他们缺乏做这个工作的思想准备、基本业务素质和相关的工作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热心这项工作,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缺少良好的职业精神,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工作做不到家,工作效果差,而且还耽搁了他们自己原来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的短期性成为辅导员队伍的显著特征。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的就已是“老辅导员”,多数辅导员两到三年就考研、考博或转岗。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人员流动过快、工作时间短的现状使多数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队伍频繁换人,工作失去了稳定性和连续性,辅导员和学生互不熟悉,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团活动等工作就难以正常有效开展。 第三,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凡是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辅导员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不得不奔波于学校各部门之间,而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成才。 第四,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加上职责的不确定,导致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在激励机制方面,各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从事若干年工作的优秀辅导员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这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辅导员的激励问题,但是,这种办法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组织结构层次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大家往“管理独木桥”上挤,使本来就已经非常稀缺的行政职位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一方面使人觉得辅导员属于行政干部队伍而非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难以清晰。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目标诉求 在《美国传统词典》中,“职业化”一词有如下几种解释:“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具有某种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1]。”职业化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国家政策体制、市场机制、组织环境和人才素质等方面。这里主要讨论职业化人才的素质问题。从职业化素质的角度来看,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2](P13)。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化的基本特征,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会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很强的认同感,有为之终此一生的职业归宿感。二是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2](P13)。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三是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2](P13)。按既定的行为规范开展工作是职业化的具体体现。职业化的从业人员按照规范开展工作,能够确保少犯或不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