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巨变,一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和与文学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数字媒介对当今中国文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媒介和技术层面,而关涉到其生存与走向,因而特别引人注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手机等数字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网络文学、手机小说、博客书写、电脑程序创作、赛博朋客小说、多媒体和超文本文学实验等纷纷在文坛浮现。这些依附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介作品,对文学的嬗变形成了强大的推力,也对文学传统的历史赓续形成较大的阻力。这种情形究竟是给文学带来了春天还是不幸?问题的症结还在于,面对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我们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介的技术特性来提升文学性,进而在数字化语境中开辟文学的新境,增强文学的魅力,而不是被技术牵着走,使技术手段遏制文学的生命力,更不是让文学传统在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于是,关注并探讨数字媒介下的中国文学转型,已成为急迫并事关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 如果说19世纪是火车和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电脑与网络的时代,一个数字为王的时代!确实,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第四媒体”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无论从覆盖广度还是影响深度看,数字媒介都是当今最具彰显力和关注度的媒介现象。1996年4月,来自世界各国的网络专家共聚北京,他们曾激情满怀地宣布:“一场汹涌澎湃的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的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亚美利加,到欧罗巴,从亚细亚,到澳新大陆,从阿拉伯到阿非利加……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由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① 十年时间过去了,信息社会的巨变仍在加速。 这个以数字通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步入中国——1994年我国以“.cn”的域名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首次对我国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截止该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有29.9万台,上网用户有62万人。而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联网计算机有5450万台②。不到十年,上网人数猛增近200倍,联网计算机增长180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比拟的。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到2006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4.26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每百人32.7部,2006年上半年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就有2029.6亿条。③ 可见,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介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联系工具。 数字媒介与汉语文学的联姻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北美留学生用中文在互联网上张贴的思国怀乡之作大约算是最早的网络文学雏形④。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创生于海外的汉语文学网站如“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迅速挺进其母语本土,赢得国内文学网民的青睐。90年代中期以来,得风气之先的港台网络文学写手的作品(如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影响到内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文学热潮。“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上文学频道的点击率节节攀升,注册域名的汉语文学网站和个人主页,以及网络原创作品,均以几何指数增长,一个网站一天的作品发布量就以百篇甚至千篇计⑤。一次次网络文学评奖活动使热门的网络小说从网上火到网下,与传统文学争夺读者市场,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出版热……一时间,网络文学,这个数字媒介文学的领头雁,伴随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一片红火,与传统文学创作的疲惫之态形成鲜明对照。笔者用“百度”搜索引擎查询了几个与数字媒介文学相关的关键词,得出的结果列表如下:
时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数字媒介的出现已经为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文学处在挑战与选择之中。今天谈文学和文化,不能不谈数字媒介;要了解当今文学的面貌与走势,也不能回避数字技术力量给予文学转型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正通过文学的生存背景和表意体制两个核心层面日渐凸显出来。 从外部的生存背景上说,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导致文学存在方式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技术媒介本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当“以机换笔”、网络阅读、“比特”叙事、手机作诗等技术方式成为习以为常的文学表达方式时,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逊位于光与电,便是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时,麦克卢汉(M.McLuhan)所预言的“地球村”⑥,吉布森所说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⑦,马克·波斯特描述的“信息方式”⑧,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虚拟现实”和“信息DNA”⑨ 等,都成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欣赏的技术平台和社会文化背景。当人类的生存被数字技术浸染和改变,文学的生存也就难逃“数字化生存”的藩篱。如今,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学作品都被数码复制而储存在网络资料库中,众多网站、文学主页、个人博客中的原创文学更是汗牛充栋,难以计数。我国国民人口中有近十分之一是网民,近三分之一是手机用户,这个庞大的人群均有可能成为数字媒介文学的潜在作者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