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9-0044-05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修订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既充分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理论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准确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逻辑主线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章节中的体现与渗透,正确处理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修订版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成功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材的逻辑主线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决定了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1](P402)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之源,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功能与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材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基础》教材只有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才能符合“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基础》教材,是党和国家对《基础》教材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材修订课题组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但对任何一种理论的认识都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也不例外。从2004年6月开始《基础》教材三级提纲的编写到2006年8月教材第一版出版这一期间,在党的重要文献和我国的学术论著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因此也不可能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书的逻辑主线。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础》教材中的统领地位,在教材第一版中,我们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从基本的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论述,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为《基础》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及时地在教材中充分反映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不断地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体现“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适应这种要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教材修订课题组对教材第一版进行了修订。修订版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书的逻辑主线,进一步增强了《基础》教材逻辑体系的严谨性、理论的系统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因为教材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点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从逻辑结构上看,教材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出版的教材第一版,之所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其理论依据在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个概念毕竟不能等同,两者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由此可见,教材修订版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逻辑主线,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品格,有力地增强了教材的理论性,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