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7)04-0097-03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当前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分析农村思想道德状况的新变化与新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倡导我为人人、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改革开放、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农村思想道德体系陆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至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从积极方面看,农村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在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效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也开始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选择,个人合法利益得到彰显。在此过程中,农村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经济人”道德日渐彰显。但是,毋容韪言,在农村思想道德状况出现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想信念淡漠化。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建设层面的根本内容。但遗憾的是,目前理想信念在农村却出现了淡漠化趋势。这种淡漠不仅表现在不少农民乃至农村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表现在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度减弱乃至怀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建迷信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一些农民甚至包括党员干部迷信鬼神、占卜、算命。 2、出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偏移。在思想道德体系的调整过程中,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出现偏移,显露出重利轻义的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在农村存在滋生土壤。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金钱的态度和获取方式上。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在金钱的获取方式上,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勤劳致富途径,但也有部分人笃信“金钱至上”,为钱不顾道德良心、损人利己,甚至无视国家法律,非法牟利。此外,目前农村开展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活动(如修筑村道、水利设施等)难度增大,部分村民向村委索要报酬,无报酬或低报酬则响应乏人。 3、腐朽社会恶习沉渣泛起。近年来,赌博、吸毒、恶势力等腐朽社会恶习在我国农村有所抬头。在赌博方面,除了麻将、扑克继续流行之外,近来“六合彩”作为新的赌博方式,在部分农村蔓延,波及老少妇孺甚至党员干部,且屡禁不止,带来荒废耕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目前,农村吸毒人数也有所增加,尤以青少年为甚;而且吸毒者又往往与窃、淫关联,是社会治安的隐患之一。恶势力在部分农村也依然存在,一是个别人腐蚀拉拢基层干部,仰仗流氓地痞或宗族力量,形成有权有势的恶势力;二是少数游手好闲青年借“江湖义气”结成的帮派力量。恶势力在农村恃强凌弱、打击报复、打架斗殴,甚至干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堪忧。当前,农村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主要问题表现在:无心向学、在理想追求上表现茫然;拉帮结派、追求享乐;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与电视节目;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产生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明显滞后。这是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一些镇、村级基层组织及其干部存在认识误区,急功近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且难度大、见效慢,因而得不到重视。不少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存在“先与后”的逻辑关系,即先提高经济水平、再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前者提高了,后者自然水到渠成。二是目前一些农村推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因循守旧、过于僵化,且内容陈旧、缺乏道德感召力,导致思想道德建设收效甚微,从而加速原有道德解构、对新的道德理想建构的动摇。理想、信念的迷茫,使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有复兴热涨趋势,并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辩护理由。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民(甚至部分村干部)未能分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三是部分农村干群关系较紧张,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力。村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中国最基层的执行者,也是农村中的道德示范者。但少数农村干部出现权力腐败,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公款吃喝等,或者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沟通,引发群众的怀疑、不满、对抗情绪,从而导致部分农村基层党政组织面临信任危机。由这类缺乏信任度的组织和个人推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注定是失效的。四是个别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为封建宗法势力的抬头和恶势力的猖獗提供了温床,致使思想道德建设无从开展。 2、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而带来了消极现象。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革,但由于我国仍处于新旧体制交接的不稳定阶段,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措施仍不到位或不健全,因此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一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被夸大。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农村后,农民长期受压抑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突然膨胀,在缺失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放大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强化了趋利心理。在体制转轨期,城乡、地区、个体之间贫富差距的日渐悬殊加剧了部分农民的不平衡心理及求利欲望,以致有人为利铤而走险。三是消费心理的刺激诱发了享乐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商品世界的繁荣,商家用花花绿绿的商品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宣传。这种消费刺激也逐渐扩散到农村,对青少年影响尤为明显:超前消费、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此外,市场经济带动了人员大流动,使农村主要劳动力外流,出现留守未成年人群体。这一群体由于缺乏关爱,加之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三重缺位,使其人格、心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健康塑造都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