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8-0174-03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是能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媒介、载体、组织、内容等中间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包括:“明链”与“暗链”。“明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部”,它包括组织、主体和内容等要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暗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的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链,其中包括三种关系:府际关系(组织间的关系)、府人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 系统辩证学认为,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之间时空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内在规定性。”[1]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包括组织、主体和内容等要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途径中各要素结构用一幅立体图来表示(如下图所示)。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1.“结构框架”。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物质载体”,是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挥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信息和内容信息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径和方向流动并力求畅通无阻。 2.“信息流”。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主体根据国家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自身属性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馈信息等,在这个“中介系统的物质结构”上进行传递,构成了“信息流”。 3.“教育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主体和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等给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统输入能源。国家主体通过对载体中介的选择、组织中介的优化、内容中介的灌输、教育效果的反馈等手段,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场”,从而使组织中介、中介主体和载体中介等“物质结构”更加稳固;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客体反馈信息等“信息流”更加快速、顺畅。 二、明链:思想政治教育“看得见的手”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2] 所谓指挥是指“实际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行为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过程,或者说是使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意志而进行执行目标计划而进行的协调活动”。[3]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明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系统,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内纵向联系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所组成的职权体系,它是贯穿在组织结构中的指挥链。它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分析。静态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权力与其行使的主体相结合,从而,各层级形成“喇叭型的金字塔架构,严格遵循上统下属、层层节制的原则,在法定的权限内运行。但在这种静态结构内部“暗流”涌动。它包括“权力流”和在权力流作用下的“信息流”。 思想政治教育“明链”中的“权力流”具有下面四方面特点:(1)思想政治教育权力流向的方向性。一般自上而下运作,呈现反射状;(2)思想政治教育权力流的层次性。它具有三个中介环节,即国家主体——组织中介;组织中介——中介主体(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权力流会出现衰减、损耗、折射、散射和漫射现象,同时还会遇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强烈反作用力的阻抗。(3)思想政治教育权力流运行的时间性。一般来说,权力的静态结构与时间无关,但动态的权力流就与时间休戚相关,它决定行政效率的高低。(4)思想政治教育权力流的归宿——效果性。衡量权力流所产生的效果,主要从权力流作用的对象的服从程度来观察。[4] 思想政治教育“明链”的指挥功能:(1)指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由于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知识、能力和信念不同,导致他们对系统目标的理解出现差异,所以需要统一指挥,使大家形成同向合力。特别是社会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分工越来越细,就越需要强有力的指挥,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2)指挥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效运行的条件。系统目标确定以后需要指挥来保证实施。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架机器,指挥员就是机器的操纵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乐队,指挥员就是那个“手执指挥棒的人”。(3)指挥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级组织积极性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潜藏的巨大能量需要指挥去发掘;系统成员满腔的热情需要指挥去调节释放的方向。指挥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成员的精力、兴趣引向组织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