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9X(2007)01-0099-04 独立学院是指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校区,以学生学费收入进行日常运转,试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其专业设置和学制年限,由普通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本校已有专业中统筹安排,招生列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毕业生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就业方式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同。 独立学院生源存在“三高一低”现象,即城镇生源多,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独生子女多,入学成绩低。这些学生中有的是高考发挥失常的;有的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因而形成了散漫、懒惰、任性的特点;有的则是在父母压力下很不情愿地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和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把握住独立学院学生思想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遵循的重要育人原则,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本课题组对多所独立学院的学生状况开展了调研,现作如下综合分析: (一)学生优势 1.学生创新能力强,注重信息搜集,知识更新快。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需要我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搜集相关信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较好的家庭环境,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接触社会、接触和使用新型学习工具的机会更多,更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利用网络手段广泛搜集与自己发展有关的各类信息,知识更新快。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排在首位的是网络,计算机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1] 117 2.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有愿望、有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以及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艺。例如,在江汉大学独立学院,有一份深受学生欢迎的报纸《采薇》,它是学生自主创办的院报,已连续发行多期;在文艺汇演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节目形式多样,观赏性强,受到师生的好评;在学校篮球联赛、演讲比赛、卡拉OK大赛的领奖台上,也可以频频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影。如今,用人单位已从过去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逐步发展到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很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复合型人才。 3.学生生活定位高,学习机会更多。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的家庭,这部分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人生选择定位高,希望将来有所作为。在本课题组的调查对象中,有15.3%的学生准备出国,20.1%的学生有出国意向,两者共计35.4%,可见其不占学生的少数。较高的生活目标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使他们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成才。 4.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在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活动中,学生自主联系赞助商,由企业出资、出物,学生负责企业产品的宣传策划,既解决了开展活动的经费问题,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于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独立学院的学生都能积极报名参加。如在2005年江汉大学独立学院组队15人参加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报名的人数就接近300人。也有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寻求实践机会,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独立学院的学生依然存在许多劣势,和公办高校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观、人生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较突出。虽然这些问题属于支流,但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独立学院学生的政治热情较高,但政治心态尚不成熟。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愿望非常迫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60%以上,但有不少学生政治觉悟尚待提高,政治取向上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政治心态上尚有不同程度的偏激和幼稚。[2] 调查显示,有71.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原因是“为就业时有更多的资本”,42.2%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打基础”。[3] 另外,一部分学生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如受改革时期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产生了困惑和疑虑,对改革开放的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价值观念偏向自我,表现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矛盾时更多以自我为核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问题。如对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认为“既要对社会做贡献,又要合理取得社会报酬”,追求“无条件为社会做贡献”的只有16.2%,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有27.6%,选择“以个人利益为先”的有4.2%。虽然很多同学选择了以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自己社会价值的大小标准,但在实际的行为选择上却又认同于以个人利益为先,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求的欲望趋于强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