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132-04 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是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雅氏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呼吁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他的教育观充满了对人的存在的关怀,围绕这种教育观的教育方法论思想也自成体系。从雅斯贝尔斯对教育问题进行的富有原创性的分析,深入挖掘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论思想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亟待提升和创新的今天,对于我们转变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反思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论的特点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学生死记现成的知识,教师只是知识的解释者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中介。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造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成为固定的形式,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因为知识已经固定了,所以学生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这种经院式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①。 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他而不需要有个性。这种教育培养的是依附他人而缺乏责任心的人。“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是本质上的。”② 苏格拉底式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③ 雅斯贝尔斯认为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都不利于“全人”的培养。他极力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认为它适合于“全人”的培养。雅氏反对用强迫的方法逼学生学习,强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应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雅斯贝尔斯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认为它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雅氏坚信:“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他认为,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解力、思考力等能力;应该提倡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彼此间可展开积极讨论和交流。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论思想具有突出的特点: 第一,雅氏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主体间的自由交往过程。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中,“交往”是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他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他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④。即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精神交往过程。这种交往应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⑤。雅氏提倡交往的教育方法,认为交往是大学的理想。“按照大学的理想,彼此应该毫无限制地相互发生关系,以达到完整统一的一体。不只是在科学的专业范围内需要交往,而且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生活也需要彼此沟通。因此,在大学圈内,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学生之间都应互相讨论并发表各不相同的看法。而这种交往最终一定是苏格拉底式的,彼此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便将自身彻底向别人开放。”⑥“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交往的方式。无论是小心翼翼的关闭自己,或是把交往变成无意义的谈天,或者把深沉的精神交流变成例行公事,这些都是精神堕落的表现。仔细地反省沟通方式会令我们不忘记交往的重要性。”⑦ 第二,雅氏在教育方法上注重自我教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⑨,“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⑩。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追随我,要追随你自己”。“教育只能是强迫学习这种观点,常常占据统治地位,因为人们相信,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之中,逐渐接近循迹于知识背后的精义,然后久而久之,耳闻目染,心向神牵,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信仰内容。但这种对强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11) 第三,雅氏在教育方法上也推崇对话。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12)。“通过(对话)教育而获得反思和辩驳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种标记。”(13) 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