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2-0005-07 本文试图从近2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化的视角,对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作出一些新的探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文分析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主要有三次。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1985年至1987年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课程体系(简称为“85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直接指导下,1998年经党中央研究同意的课程体系(简称为“98方案”);从新世纪初开始探讨,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的课程体系,即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的最新的课程体系(简称为“05方案”)。 一、从“85方案”到“98方案”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 在1978年拨乱反正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问题就提出来了。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征求意见稿就提出:高校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一般为四门,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之外,提出了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问题。教育部在1984年9月12日发布的有关文件中就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开始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构架。 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文件。该文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的要求。引人注意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基本构架的说明中,鲜明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和“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路。这是“8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紧接着的贯彻“85方案”的过程中,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3月和10月分别发布文件,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作出部署,正式提出“85方案”的具体课程内容。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 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 1995年,在“85方案”提出十年之际,正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之时,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首次以“两课”称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置于一体。“两课”不只是一种简称,而是对这两类课程的统一性的简洁表述,它的内涵和我们现在称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是同一的。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两课”教学及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强调“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这实质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根本要求。这是“8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85方案”实施的十年,不仅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而且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1996年,以加强高校“两课”建设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设立。199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长足发展,无论在学科点数量增加和学科合理布局上,还是在学科内涵的完善和拓展上,颇有建树。这一学科,不仅为“两课”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决定对“两课”课程设置作出新的调整,决定单独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这一调整,必然涉及“两课”课程设置的整体构架,其中主要涉及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关系问题。这是当时提出“两课”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报请党中央研究同意的“两课”课程设置正式公布实施,这就是继“85方案”之后的“98方案”。“98方案”提出的“两课”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