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3-0015-0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被视为我们党统揽全局、协调社会,实现党的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我们党能否有效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考量,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加强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邱柏生教授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问题,并在一系列文章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迁提供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这种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发展观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根据邱柏生教授的观点,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生态环境有多种分类标准,以社会活动形态来分,有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以政治文化的结构来分,有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和亚文化生态环境;以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分,又可分导向生态环境和取向生态环境;以教育过程的生态环境来分,可分成社会方面(教育目的、内容)的生态环境、心理方面(受教育者的动机、情绪、意志、思维等)的生态环境和控制方面(教育者的计划、组织、领导、调整、控制等)的生态环境等等①。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研究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和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的宏观生态环境;四个基本层面:一是基础性(或物质性)的生态环境,即在生产力发展状况之上形成的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物质基础;二是在一定经济制度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的组织、公共政策制定等因素,它们构成了政治性生态环境;三是社会活动中人们的心理过程构成的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四是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的生态环境,它与社会心理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②。 (二)社会生态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 党的十六大后,中国的社会发展逐渐从变革的框架转向建设的框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从政策推动转向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点从实现经济建设为重点转向实现全面的国家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从分化的发展转向整合的发展,从利益的失衡发展状态努力走向平衡发展状态。改革开放28年,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物质资源贫乏的问题,避免了社会大的动荡。现代社会的演进要求我们进一步解决制度匮乏的问题。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背景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十几亿人口且农民占多数、旧有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发展不平衡、全球化下风险社会的频发危机。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着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困难,这些必须接受的困难也预示着可能面对的风险和种种危机,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社会生态。其中,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否还在,原来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方法是否有效,人们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取向有什么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如何完善?等等。 在此笔者试图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转型困境:一是过于贴近现实的宣传性话语导致话语转换的困难,学科研究语言与宣传语言的协调困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抽象性缺乏。二是转型社会的技术变迁(诸如传播手段多样性)和价值变迁使得旧有的价值结构难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标准问题。三是网络化生存中传播主体和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促成社会自发形成普遍的非意识形态化话语系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出现一定程度的依托乏力问题。一是文化变迁过程的张力外化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常态的危机治理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利益与需要满足的新的要求,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回答民主化中社会参与的制度供给问题。三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威分配资源的能力将同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拥有,共有的权力弱化了传统思政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指向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变迁引发学科自我发展的问题。包括学科发展的内在压力,如自我实现的压力,自增强机制的压力;学科发展的外在压力,如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不确定性压力、全球化下环境要素的变化造成的教育低效的压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生态,并在组织、制度和技术层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意识形态演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影响。在既定的社会生态中,必然会出现社会大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小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这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既与系统本身的张力有关,也与意识形态的压力有关,还与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运行有关。由此,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和引导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个问题所展拓的巨大空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空间。 上述思考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其一,社会出现了新的困惑,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厘清。其二,技术与价值变迁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需要结合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加以调适。其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有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 (三)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情境 本文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涉及的与发展过程相伴的风险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化和社会交往的日渐频繁,技术力量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内在地诱发了自然基于自身保护而对于人类的威胁系统;另一方面,现代性和一体化潮流的背后,社会的日趋规范连同发展的不确定性共同构建着我们身处的世界,并使得每一个事件都能够迅速波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利益主导的力量在消解资源配给的公平性时,变迁的价值和变迁的社会更加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来维持既有的秩序和公意。我们用旧有的理论来对这个高度依存的庞然大物进行掌控和协调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社会平衡的同时,本身也处于这个动态平衡中不断被重视和反复被削弱的不确定过程。技术的精细化使得人们建构的体系在廓清自身边界的时候,自然形成了内部与外部、系统与环境、朋友和敌人的结构判断。一旦彼此之间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加剧社会的不平衡时,摩擦和冲突因此发生。这就是笔者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情境。这个情境设定,有助于我们把握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