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6)03 —0361—05 一、试验的缘起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在最后写到诸武林高手在侠客岛共同研习一部武林秘籍——“古诗图解”,对武功招式所配李白《侠客行》一诗,英雄们费尽心机也是参悟不透,单第一句的解释便是众说纷纭: (甲)“缦胡”二字应当连在一起解释,“缦胡”就是粗糙简陋,“缦胡缨”是说他头上所带之缨并不精致,并非说他带了胡人之缨。这个“胡”字,是胡里胡涂之胡,非西域胡人之胡。 (乙)不然,你看下一句注解:“左思赋云;缦胡之缨。注:铣曰,缦胡,武士缨名。”这是一种武士所戴之缨,可以粗陋,也可精致。 再看“吴钩霜雪明”一句: (丙)吴钩者,弯刀也,出剑之时,总须念念不忘“弯刀”二字,否则不免失了本意。 (丁)壁上的注解说:鲍照乐府:“锦带佩吴钩;”又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这个“佩”字,这个“带”字,才是诗中最要紧的关键所在。吴钩虽是弯刀,却是佩带在身,并非拿出来使用。那是说剑法之中当隐含吴钩之势,圆转如意,却不是真的弯曲。 众人的诗、图解释都讲得有理有据,但却无法达成共识,于是许多英雄难免练得走火入魔,相互切磋起来也是大打出手。下面的文字,文学批评的味道着实更浓; 只听第一个老者道:“这一首《侠客行》乃大诗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诗仙,却不是剑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诗中,却含有武学至理?”第二人道:“咱们不可太钻牛角尖,拘泥于李白这首《侠客行》的诗意。”第三人道:“纪兄之言虽极有理,但这句‘银鞍照白马’,若是离开了李白的诗意,便不可索解。”第一个老者道:“是啊。不但如此,我以为还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飒沓如流星’连在一起,方为正解。解释诗文固不可断章取义,咱们研讨武学,也不能断章取义才是。” 绝好的例子。若将李白的诗看作一个文学文本,将文本的意义看作那“武林秘籍”——虽然文本的意义显然不是如秘籍中的绝世武功那般惟一——有哪位批评家能够宣称自己可以获得“绝世武功”? 其实,文坛上批评家的争论,绝不亚于武林中侠客们的争斗。比如张惠言对欧阳修词的解释,况周颐说《花间》词的“重且大”,以及红学界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争论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文学批评家处在一个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的功能执行之中。因此,梳理诠释学意义上的对文本的理解,考察文本意义生成的基本因素,是界定文学批评任务的首要环节。 在诠释学意义上,文本的意义被理解为一个“理解事件”[1],是文本语言信息与读者个体经验的交流,此外,我们还认为,读者的“理解”还受到既有批评成果的制约。因此,我们把文本的意义理解为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全部思想内容。当然,这“全部的思想内容”并不是读者自由思想的结果,而是读者个体经验与积淀在文本及其相关批评中的历史经验的交流与融合。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思想内容受到下列三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首先是读者的个体经验因素。如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价值观、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等等条件。其次是作者规定在文本中的意图。这主要是以语言作为存在而表现出来的信息内容,包括作者构思的主题、情感倾向、措辞与篇章结构方式等等。最后是既有的对文本的解释因素。如历代批评家的解说,各种介绍性读本的解释等等。当然,这些信息必须在读者接受到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对文本意义理解的正确性,我们设计了如下试验,力图通过考察读者的个体经验、作品本事以及批评家的观点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二、试验的基本情况 (一)试验方法与样本情况 (1)被试验者:中南大学中文系2005级新生一个班,共30人。选取新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验者已经接触过试题中的作品。 (2)试验时间:2005—09—29。 (3)试验形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试验,杜绝了被试验者间相互交谈、抄袭等现象,被试验者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10人,其中甲组为控制组,乙组和丙组则分别引入不同变量。三组发放不同的试卷,同时答题,考虑到阅读材料的多寡,时间分别为15、20和30分钟。 (4)试验样本选取原因:因促使文本意义生成的变量很多,本次试验不可能得出全部所需要的数据,因此只尽可能地总结出一些既得规律,来对其中某个或几个变量进行分析。此次问卷意在试验在“读者群”不变的情况下,作者“本事”以及既有的批评结论这两个因素对于文本意义的生成是否有影响,因此不对被试验者的职业、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广泛分布,在以后的试验中会分别针对这些因素来展开新的统计。由于被试验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相似,故在本次试验中我们视30个被试验者为固定不变量,即前面所说的“读者群”不变。 (二)试验问卷的框架设计 问卷设置主要是试验在“读者群”不变的情况下,作者“本事”以及既有的批评结论这两个因素对于文本意义的生成是否有影响,因此本次试验选取了4首带有“本事”的古诗或词(杜甫《月夜》、姜夔《齐天乐》、元稹《离思》、元好问《摸鱼儿》,并将问卷分为信息量不同的甲、乙、丙三组:甲——只给出作品题目和诗词本身,无任何参考资料给出作者姓名,因为作者姓名本身透露着相关的本事信息;乙——给出作品题目、作者、诗词本身、原序或本事考证材料;丙——给出上述所有信息及多份批评赏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