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6)03-0081-04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在长期的高校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状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1]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高校社团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正式课程之外的隐性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做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功能主义认为,功能是与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功能产生于事物的内在结构,不同的结构赋予事物以不同的功能。按照高校社团文化的内在结构,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高校物质社团文化、高校制度社团文化、高校精神社团文化等几种。由此不同的文化层次产生不同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层次 形式功能 浅 高校社团吸收辐射 物质文化自主导向 中 高校社团凝聚激励 制度文化约束规范 深 高校社团娱乐陶冶 精神文化调节转化 一、高校社团物质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 高校社团物质文化也称浅层面高校社团文化,即“器”。它是指社团及其活动中各种显而易见的实在的文化形态,即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及其各种物质形式。[2] 它能把思想理论指导与文化环境氛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校社团文化产品及其主体的社团实践活动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社团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载体。所谓高校社团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即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3] 高校社团文化之所以具有导向功能,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是因为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渗透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因素。因此可以预示着社团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往往成为社团文化潮流的先导,对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高校社团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吸收辐射功能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处于整个社会、国家这个大的环境之下。从社会影响来看,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必然要影响到高校社团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规范和影响社团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社会主流文化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内容和特性决定着高校社团文化的性质、内容和特性,对社团文化有着严格意义上的规定性。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这必然要求高校社团文化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吸收社会文化,抑制其他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发展,塑造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并抑制不良价值观的产生。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通过学校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社团文化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社团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高校社团文化反过来又有辐射功能。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高校社团文化的各种信息能及时向社会扩散,不断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起推进、示范和导向作用。社团活动是校园活动中最主要的体现。因此,社会许多先进思想首先在社团萌生和发展,并进而影响学校。因为社团文化具有专业交叉性、活动实践性、社团组织性等教育与实践功能,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平台和舞台。大学生注重对真、善、美等精神和品质的追求,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终将为社会主流文化所吸收、融合,从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而社团文化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既不是那种“灌输”式的思想引导,也不同于那种无任何组织形式的随意性思想萌发),必将对其周边的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社团成员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主导向功能 一是宗旨导向。高校社团都是大学生自己组织成立的。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几乎每个高校社团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即宗旨,它是社团的中心所在,规定着社团的性质任务、具体活动以及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对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同学们以此为目标进行奋斗。如政治思想社团,这类社团的宗旨就是学习、掌握并运用好党的各项政策,它对学生的思想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就督促学生思想上进,由此把学生引向要求进步向上的目标上来。二是自主导向。社团组织都是学生自发组织,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社团活动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就其本身来说,社团组织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不是强制性而是自愿性的,这就很容易使社团成员感染。高校社团是由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结果。加入社团,对社团成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各种约束,社团这一特性就使得其文化对社团成员也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约束力。因此,社团文化没有传统文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所属性质。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非强迫性的启发、引导和组织等形式吸引和影响周边学生。让大学生在观察、分析、评价参加的进程中,通过选择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自主地受到感染熏陶,促进其内部思想感情因素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如开展诚信教育。三是政策导向。由于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所以能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高校社团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它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而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学校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引导,发挥社团文化的引导功能,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保证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起导向作用。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社团制度文化的组织建设功能 高校社团制度文化,也称中层面高校社团文化,即“规范”。它是指高校社团组织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包括各种社团关系形式及其制度行为。因而具有很强的约束规范功能。与此同时,社团组织活动又都是在社会、学校的管理之下运行的。因此社会、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必然影响到高校社团文化,这样也就相应地成为社团制度文化的一个部分。高校社团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渠道。具体表现为运用社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来实现高校社团组织的各种制度规范。所谓组织建设功能是指高校社团文化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并与社会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与协调,从而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