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06)02-0062-03 一、国内研究成果略述 近年来,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普遍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及由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等等,研究成果甚为丰富,如下两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在类别的划分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到底包括哪几类,各自具体内容如何?学界观点可谓五彩纷呈。 1.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空间看,有研究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所谓“四位”,即指学校、社会、家庭、大众媒体四个空间和场景要素,强调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和体系,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最大化。[1]同样是在空间要素上,有研究者提出了以学生公寓为主线的多轨制工作模式。这一观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主要有三个:课堂、公寓和第二课堂。而在学分制实施和学生主体意识凸现的条件下,班级和年级的概念可能会淡化,所以必须尽早构建以学生公寓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多轨制工作模式。[2]另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社区、服务社区。这些思考都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场景要素出发的,对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间要素看,有研究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TRSPCL”模式。其具体内容就是测试—尊重—服务—原谅—信用—引导一条龙式的教育和感化,“TRSPCL”是这六个词(test-respeet-serve-pardon-credit-lead)的英文首字母。这六个阶段的工作序列,必须以大学生与学校发生关系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3]这里主要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当新生刚入校时,在心理上对学校具有一种陌生感,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时机。而各个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所以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心理摸底测试,以便因人而异地施教。当测试完发现问题或优点时,随后才能在尊重、服务、谅解等方面下功夫。这种工作模式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重要性。 3.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体看,有研究者提出要构建以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这一观点认为,学生党员是连接党组织、老师和普通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党员为主导,增强学生党员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4]同样是从主体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光以学生党员为主导还不够,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强调角色的互动性,“真诚地邀请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共同拟定管理决策、实施管理计划、构筑管理理念。”[5]由此提出了参与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主、客体双方互动参与的条件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还有研究者对这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提出了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了在此基础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性。[6]这些观点都与现阶段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着很多契合点。 4.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一三五”模式。抓住一条教育主线(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三个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划分四个层次(党委中心组、教师干部、工勤人员、学生),采用五种方法(自我教育、辅导报告、座谈讨论、形象教育、解决实际问题)。[7]这种概括,基本上囊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 以上各种教育模式,都是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因此这些分类的标准并不一致。从现阶段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一种最为普遍的教育工作模式就是: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在创新的切入点上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实际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是不同研究者的一个共同心声。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性、自主性、易变性和趋利性等特征,冯惠民等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即概念创新(主要包括强化素质意识、现代意识和人本意识),内容创新(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学人文意识教育等)和方法创新(主要包括弘扬主旋律与审美教育的统一等四个方面)。[8]另外,还有研究者针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四种转变,即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创新能力型教育转变;由封闭静态型教育向开放实践型教育转变。还有研究者结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观念、机制、制度、方法、形式、载体等方面的创新。这些思考,都试图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切入点上有所突破,对进一步的研究大有裨益。 二、国外做法综述 对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做法,学界也进行了研究和介绍,值得重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立法为主线。以美国为例,政府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其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之为“公民教育”。学校的“公民教育”组织严密,控制间接,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以舆论调控为主。但贯串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线,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法的重视。尊重法律和程序,是其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如针对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政府很快就颁布了《国防教育法》;1991年4月,布什政府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2:教育战略》;1993年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9]这些法律和文件是美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其宣传、颁布和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日本同样也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工作。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进一步“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畏敬之观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丰富他们的道德心灵,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10]东、西德统一后的德国,也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工作。在学校也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这种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