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教育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孩子心灵、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公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完善”等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本文将概括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分析其时代价值,以期从中获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一、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注重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1]P9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而要达到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清醒的理智、高尚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人,能够以尊重道德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善于珍视爱护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优美之点的人。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都贯穿着德育,都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个根本目标。 1.在智育中贯穿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秀品质,“智育对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的幸福。”[2]P116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往往失衡。有一些学生由于智力的不平衡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关心,最后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如何使每一个在学校生活的孩子,无论其智力如何,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不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智力的不平等是一种不幸。他认为,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爱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3]P370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矢志不渝地使每一学生,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与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也要千方百计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因为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 3.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主张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种教育的环境首先是一个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完善的教学设备、室内陈设及图书保障等要素的物质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对他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1]P105在帕夫雷什中学,师生们种下的树木早已经郁郁葱葱,成材成林,整个校园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许多毕业生的来信还会提到如“我们在毕业前种的那棵苹果树长的怎样?”“那株开始枯萎经过我们移栽又复活了的玫瑰现在情况怎样”等等话题,由于这些东西所包含的情谊以及孩子们的珍爱之情,使得物质财富、环境中的物件得以进入每个孩子的精神生活,并增进了集体关系,真正实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人所能够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的愿望。同时这种教育的环境还包括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必须在这种“精神生活的背景”上进行,而其中的智育必须在“丰富而多方面的智力背景”上进行,教学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同样,德育也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德育背景,他的总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二)注重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