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袁雅莎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起来,将青少年作为主体,依据其身心特点,从思想情感入手,以道德教育为主导,经理解产生共鸣,用沟通搭建平台,通过身—心—德的教育体系,培养感性、知性、理性的一代新人[1]。 一、关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悉心捕捉其思想根源 一位做教育工作的母亲问女儿:“将来妈妈老了,病了,你怎么办?”14岁的女儿回答:“给你安乐死。”这儿童的戏言正揭示了当前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的缺陷之一——责任感的缺乏。 所谓“教育面前无小事”,恰因为孩子的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或是一句无心的言语往往反映了他们某些思想意识,这其中有善良正直的,亦不乏自私乖张的,这就需要成年人以敏感的心性体察其中的真善美或是假恶丑。为孩子的思想斫其旁条,养其正,扶其稚枝,培其密,终会使心智之树叶茂枝繁,硕果累累。由此可见,关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有助于正确理解孩子,及时发现其思想偏差,以利于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有所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它们得益于民主与平等意识的广泛传播,社会信息的快速交流及观念的不断更新。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未成年人部分道德缺陷也非常显现地暴露出来,如独立性的缺乏,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原则,责任心的缺失,劳动观念的淡薄,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另外,一些少年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易伤害他人的行为习惯,比如虐待动物;探听他人隐私;不善于倾听,只想诉说自己的心事;以自我为中心,做错事情没有勇气道歉;外出游玩时,吃过食物的包装纸,易拉罐随处丢弃;缺乏同情心,不尊重他人,自私冷漠,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公共意识和环保观念淡薄;做事喜欢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等[2]。倘若这些缺陷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弥补,就很有可能形成智力水平增高,心理疾病增加,道德水平滞后的状态。在孩子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禁锢其思想,限制其向更高层次攀升,最终限制个人发展,甚至引发犯罪,危害社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为构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造就品格,品格决定人生。 出现这种现象,有其一定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在重智轻德人才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过分重视人才培养中的智力教育及其成果,而对于收效并不明显和外露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则轻描淡写或是只做表面文章,并未真正意识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人无德不立”,然而,功利的世俗评价标准如填鸭式培养出的知识上的强者,却往往患有德行上的“营养不良”,更危险的是,道德上的缺陷经常被智慧的光环所掩盖,因此才会出现如清华学子用硫酸烧熊、云南大学生因同学口角而残杀同寝室友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全球化的蔓延,孩子的国界意识日益淡化,受传统藩篱的限制减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使师长的管束淡化,在这样一个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个性张扬的时代,孩子更易产生道德危机,因判断力的不完善而误入歧途。这是由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弱势决定的。首先,未成年人还处于世界观的成长期和形成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型,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还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因此,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不良的思想道德文化所倾轧。其次,未成年人正处于儿童期、青春期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人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周围事物,好奇心使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去挖掘一些成人社会禁止的“儿童不宜”问题,好模仿又使他们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在好坏不分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随社会潮流。再次,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较弱,感性世界丰富,但理性思维缺乏,行为不计后果,因此,一旦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见,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现状及根源便于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二、树立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强沟通 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有着自己成长的天地,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相对独特而又丰富的心理感受,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中也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性体验。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仅仅看做受教育的对象,而把成人的道德评判和价值标准单方的强加于他们的身上,进而剥夺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应把未成年人作为一个不仅拥有个人基本权利而又拥有自身精神世界的群体而尊重。以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心态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以友好而不是粗暴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其次,要理解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着属于自己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成年人看待未成年人的眼光,衡量未成年人的标准,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旧的眼光、旧的标准,而应与时俱进,从当前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出发,要习惯于换位思考、更新观念,理解未成年人的所思所想。我见过这样无奈的家长:“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凑上去一看密密麻麻,花花绿绿,一阵头晕,我又不懂,也就不管了。”因为不了解而放任,让缺乏足够自制力和免疫能力的孩子独自穿行于网络的大千世界,是很危险的。因此,成年人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思想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