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从制度和机制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应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1]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这些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3]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经济取决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取决于人,因此,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表现于人的竞争,如何培养人则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但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教育方式,致使不少人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在“科技万能论”的观念驱使下,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当作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面对不少人在科学技术面前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的社会现象,人们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中必须突出人的本位,呼唤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使科技不致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 (三)教育现状所必需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分强调有序、服从与奉献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师云亦云”,“唯命是从”,“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教育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4]。三是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单向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即的德育条目,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过程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把人视为填充各种美德品格的袋子,德育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四是教育和教学的人为分割。德育在不少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智育、体育等各个学科教学、教育的单独领域。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被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个或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个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时段里进行的事情”[5]。他使得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放弃了本应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如此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尽快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过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笔者看来,构建这样的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