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心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网络心理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交流提供了机遇。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倾向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间,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的心理可以尽情展现。他们在网络的点击中寻求心理的释放与依赖。这就有可能使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 (二)网络心理为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机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习内容限定在十分狭窄的教材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很难依据自己的实际与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网络的应运而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师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中自由交流。相对于传统的主动与被动、施教与受教的模式而言,这种方式使得双方的沟通更加有效。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利用这一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就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为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一个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载体。 (三)网络心理为提高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机遇。第一,网络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信息传播手段、交通运输工具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深度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较为单一。而在网络时代,素昧平生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决定了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避免引起冲突,就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网络交往和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才能得到保障。第二,网络给现代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增加了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使大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样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更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有利于他们开放观念和多维思维方式的形成。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它会使大学生学会尊重,学会不盲从以及如何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去理性地选择。第三,因特网的非中心、网络化的特性还将促进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一部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集权不断趋于分权的历史。其中有两个意义重大的转折,一个是电脑从中央控制式的大型主机转变为普通百姓也可使用的个人电脑,另一个就是网络的兴起。前者类似贵族专有向平民化的转变,它强化了分权和平等的观念;后者使亿万台计算机连同电缆和卫星技术一起,交互作用。这个庞大的蛛网,将打破信息垄断,扩大人们的政治参与和选择机会,并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二、网络心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网络心理对现有教育理念主导地位的挑战。学校教育、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从各个方面构成了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空间。过去,学校教育在以上各方面占主导地位,而在今天信息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的这种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二是通过网络形成智能化多媒体终端和个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操作系统。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目的选择学习内容和老师,也可利用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园地与老师、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造成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保证现有理念传输的主导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之一。 (二)网络心理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挑战。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心理交流,在心灵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说我通”的单向强制性心理教育方式。在网络上,可以有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许多交流方式供人们选择,以满足人们的不同心理需求。如在BBS中,你可以不动声色地指点江山;在校长的主页上,你可以不署名地与校长推心置腹;在教师的信箱中,你可以大胆地与他研讨交流。在网络中,教育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心理教育可大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对大学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冲击是最为突出的。所以,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和一个交互式的网络平台面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目的的实效性,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问题之二。 (三)网络心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创新是网络独具魅力的发展形式。网络的创新形式,增大了受众的亲和力,从而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就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尽管各方面较过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整体而论,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抬着头念书,板下脸训人”的现象并未杜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学生的好奇求新心理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