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3)02-0091-04 正如二十多年前比较文学的崛起一样,生态文艺学——这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的边缘学科,它的崛起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质疑和争论。生态文艺学到底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学理特征有哪些?它学科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我国目前生态文艺学的研究现状如何?等等。上述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 1 生态文艺学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有着时代的必然。它的现实催生素是全球生态状况的日益恶化,而理论催生素则是生态哲学思想。但正如比较文学并不仅仅只是“比较”与“文学”二者的简单相加,生态文艺学也不仅仅是“生态”与“文艺学”的简单杂糅。生态批评家与生态学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是:“生态批评家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而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哲学思想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危机。”[1]质言之,生态文艺学就是要立足于生态哲学之上,对人类的文化模式、价值模式、社会模式等进行文化批判。 生态批评要批判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与狂妄。在西方国家的文明或文化中,特别是18、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以来,一度片面宣扬“人是万物的灵长”,宣扬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的征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思想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它可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是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后代子孙的利益为代价的。人类在享用自己创造的胜利成果的同时,也饱尝生态恶化所带来的恶果。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当时的生态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这些生态思想主要散布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可以这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和研究。 马、恩的生态哲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基础之上的。一方面,马克思对过去的唯心抽象的自然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认为,人类与动物不同,不能在自然界面前“俯首称臣”,而是可以主动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对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环境作出自我的选择,“能这样选择是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2](P3)但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并不由此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对自然界随心所欲。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的,惟有和谐才能共存。恩格斯认为,干涉自然规律“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3](P518)。如果人类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粗暴地去干涉它,迟早我们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由于马、恩的生活时代生态问题并未像今天这样严重,这使得他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远远比不上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因而他们的生态思想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他们那些富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无疑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不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态哲学家”。[4] 建国后我国也曾经在生态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一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定胜天”,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至今无法弥补的后遗症。痛定思痛,破坏生态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而今我国的生态状况让人不堪其忧,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荒漠化和水资源极度匮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5]这不能不让世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所以,仅从保护生态这一层面而言,生态文艺学的诞生就有着不容低估的重大意义。 2 生态批评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在许多国家出现。我国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发展同国外几乎同步。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命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近十年来,我国的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一,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立足于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研究队伍。二,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论文或著作,代表性的著作如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姜澄清的《艺术生态论纲》等等。这些著作标志着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6]。三,组织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如2001年3月28日于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名为“建构生态文艺学”的学术座谈会,200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以及2002年6月21日至24日在苏州大学召开的“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本文在此重点评述一下“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成都大学、江汉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佛山大学、苏州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报刊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就生态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与会者一致认为:地球生态状况的严重恶化,已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严峻问题。生态危机,有其深刻的人文领域的根源。缓冲地球生态系统的危机,首先在于审视并调整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关注现实社会,体贴人类心灵,历来是文学艺术精神的核心。当代文学创作已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态的关怀,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存在、漠视纷至沓来的生态灾难。在世界生态运动的大背景下,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已经成为我们文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