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剧变时期。在这一深刻的历史变迁中,我国公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变化现象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体制下的道德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趋向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处于变革中的社会结构的整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由于转换中的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因而旧有的共同价值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社会联系与社会协调的作用。由于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及时产生,因而使人们的行为缺少规范并丧失整合的功能。人们在处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选择中无据可依,无规可循,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无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扭曲、混乱的现象变得尤为突出。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道德滑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1.道德主体意识的强化与道德认同感的弱化并存 经济体制的转轨给公民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旧体制下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在新体制下得到了松绑。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得以强化,开拓创新的精神得以发扬,这促进了独立人格的进一步形成;效益意识使“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观念遭到否定;民主意识使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做人标准发生动摇;竞争意识使公民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生活价值观发生改变;自主意识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态度,激发了劳动热情,提高了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不适当地泛化了道德主体意识,人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也日益淡化,对于个人所处环境及个人所属集体的仰慕日益减弱,自觉接受道德统领的意愿逐渐消失。由此导致种种不道德的事情接踵而至: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攀爬”阶梯的极端利己主义;把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抛进了冷冰冰的利害关系中;假冒伪劣产品和欺诈服务充斥市场;比吃讲穿,摆阔斗富,千方百计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完全成了“自己的福利条件和技术的奴隶……为了自己的福利而丧失了自由和幸福”。[1](P7) 2.新旧道德观念的并存导致道德评价标准混乱 市场经济对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二重性作用。市场经济使公民逐渐形成商品观念、利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效率观念等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道德观。但也出现了一些人的道德取向的混乱,使我国社会呈现出转型时期特有的“过渡性”,即多种道德价值观并存、冲突的状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要面临无数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但当前可供人们使用的道德评价尺度具有多样性,缺乏统一性,由此就使道德评价和行为选择成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的普遍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评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弱化了。 3.道德反叛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势必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在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中模糊了是非标准,导致了心态的失衡。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表示的不是认同而是鄙弃,不是同情而是冷漠。有些人用故意违反道德来表现自己对道德的不屑一顾;有些人对社会中遵守道德的现象加以嘲笑、奚落,甚至是羞辱,以表明自己和道德的势不两立;对于无关自己的事置若罔闻,避而远之,患上道德冷漠症。这些现象导致了人们在道德上的虚伪,对道德的任意践踏,使道德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生活的东西被悬置起来。 二、道德变化原因浅析 1.传统道德教育机制的缺陷 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结合得过于紧密,甚至被混为一谈,弱化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结果出现了“小学生讲爱国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文明礼貌”的奇怪现象。第二,道德教育形式化。传统道德教育停留在人们道德认知层面上,远远未将道德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由于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从而使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人们道德修养方面所表达的道德态度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脱节。第三,道德教育缺乏层次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乃至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有不同层次的,但传统的道德教育不管人们年龄的差别,水平的高低,修养的异同,只用同一种模式,并且要求所有的人在受教育后都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2.制度缺乏有效的供给 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在极力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社会风气存在着“物欲化”的不良倾向,但“良心”作为一种自己行为的“自律”的压力.依然是约束多数人行为的根本因素。基于“良心”道德责任的道德“自律”因素,目前在公民的行为中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力量。道德良心和社会舆论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的,而利益又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就成为道德失范和道德混乱的直接根源。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P333)在一种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下,践行道德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 3.市场经济对人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机制的高效率的合理选择,它为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市场经济孕育出来的主体性精神最明显的表现是个人的利益意识、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但是,市场经济对人性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长期被束缚的个人利益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很快就形成了一泻千里之势,严重冲击着人性中道德的一面。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惟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造成道德观念的淡薄和扭曲,造成职业道德丧失,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使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和幸福。必须指出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的过程,必须伴随着人们道德境界的提高。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时,其负面影响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人们的道德失范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