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主体道德教育模式。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建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关系为基础,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为目标,以培养和优化受教育者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正确实施,有赖于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本文试就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原则 在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诱导性,但他的能动性要受对象(客体)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和学习过程的制约。反过来,作为受教育者,把教育者作为认识对象,又表现出极大的主体能动性,他要感知、想象、体验和理解,他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机能去学习思考。因此,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是单纯的主体和单纯的客体,他们作为客体,也不像物那样任其主体改变和留下实践的痕迹;而是主体化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主体。一方面,客体接受主体思想使自己的思想与主体的思想一致。为此,道德教育者就必须针对客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措施,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客体,向客体灌输主体的先进思想道德,使客体思想主体化。另一方面,主体要适应客体的特点,对自己的思想作出相应的调整,就是思想客体化。道德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单向联系,客体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模式,他接受信息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当主体灌输的思想符合实际、言之有理时,客体才能接受。否则,要么接受不了,要么不愿接受。当客体不愿接受或不全部接受时,主体必须针对自己的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期客体接受,也就是主体思想客体化。过去,由于受唯教育者主体观影响,道德教育的方法被单纯地理解为教育活动方式,被仅仅视为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于是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也就由教育者从自身出发,仅仅依自身的条件、爱好而定,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因而,道德教育也就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结果收效甚微。前一时期,在唯受教育者主体观的影响下,一些人在片面强调自我教育的同时,往往又把自我教育视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从而忽视了教育者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结果又使自我教育成了放任自流。其实,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方法也就必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受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造,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满足正当需要的原则 主体道德教育模式对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道德行为既归因于接受者的道德认识也归因于接受者的需要。没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忽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受教育者的德育,”不要主体活动动力源泉的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外炼论”的典型或变形。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把教育对象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深入了解受教育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传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德育实践,逐步形成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和需要,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将道德教育从重规定、片面强调服从转变为注重道德的内化,最终实现“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培养。过去,有些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知道个体需要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忽视对方需要,结果无法促成对方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如有些大学生学习态度很差,整天忙于打台球、看录像,老师劝说他们要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这话固然是好心规劝,但没有从对方切身需要考虑,因而收效不会太大。如果劝说中还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生存本领,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把学习态度转变与客观需要、自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劝说效果就会比前一种好一些。当然,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由于社会复杂,各种各样的人的需求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重视被教育者客观需要时,一定要善于分析他们此时此地正当、切合实际的需求。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需要,要循循善诱地说服教育,对于无理的自私的要求,应当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 三、民主性原则 人们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就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在不断斗争、统一,再斗争、再统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人们的思想问题,必须进行充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使人们逐步接受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而充分说理和科学分析,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性。可以说,民主性是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所谓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民主性原则,就是指贯穿于道德教育全过程的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民主精神,就是要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权利,关心被教育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相信他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力量和能力;要着眼于正面教育,提高认识,以便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民主作风,就是以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置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中,教育者虚心听取被教育者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要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处,建立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互相帮助,互相教育:要正确对待各种不同意见,决不能自以为高明,以教育者自居,驾凌于他人之上,板起面孔训人,甚至以势压人。民主办法,就是广开言路、鼓励教育对象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行政组织、各党派、各社会团体等党政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注意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从封闭式、灌输式转变到开放式、启发式、疏导式及双向交流和自我教育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