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学特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把人当作完整的人和人群,按照其政治思想行为的形成转化规律以及思想教育的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的特性。形成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聚焦于世纪之交官兵群众思想行为的深刻剧变,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人的主体性给予了全面关注和研究,作为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虽以讲话、谈话、中央文件等形式出现,但主题鲜明,核心突出,逻辑清晰,自成体系,散发出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辉。仔细体味其中的人学特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个理论体系的理念,大致可分为核心理念和具体理念。其中,核心理念是该理论体系之树的根,往往以所属政治集团的理论指导和创新体现出来;具体理念是该理论体系之树的枝杈以及核心理念的基层主干,常常表现为实施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行为的时代演进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构成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观。这个核心理念就是,确立并坚持邓小平理论及其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培养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为核心,“三个代表”思想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培养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已将其写进党章。其精髓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和解决人及其活动问题。所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为人及其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文明前提;所谓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为人及其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精神条件和精神文明牵引;所谓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真正使人及其活动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总之,它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背景下,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统一的时间维度上,从人的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相协调的空间维度上,建构了个体及群体发展的精神家园。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要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P20)可以说,“三个代表”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学价值观,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实现“三个代表”的总要求,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民本位观。这里的人,有个体的人,也有群体的人。作为核心理念的人民本位,其价值指向就是要致力于个体及其类群体的和谐关系和全面发展。用“十六大”报告的话说,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就是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始终以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努力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上作出文章、作好文章、作长文章。[2](P10)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观来看,江泽民始终关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抽象片面的人的某一属性,“文革”时期,将政治凌驾于人之上,搞“精神万能论”,使政治和精神成为无人身的“神”,人们为这种禁欲主义而离合、而生死。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少数人又以满足粗卑的物欲和感官本能为快事,大加推崇。沉迷其中而不知返,将人退回到蛮荒和愚昧时代,用纵欲主义躲避、甚至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追求;而多数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针对思想政治领域的正反实际,江泽民在许多重要场合和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要把人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切忌片面、孤立、静止地而必须全面、联系、发展地加以认识、处理和对待。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3]在建设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只有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我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4](P501) 二、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江泽民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四以”的概括,有人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原则,体现了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的主张,它从理论导向、舆论导向、社会精神导向和审美导向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全社会性,“四有”公民目标,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其他职业领域教育目标的基础。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则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职能,即通过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新型人际关系以及群体凝聚力、战斗力(个体的主体性、群体的主体性和类的主体性)达到“两个保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生活而达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为协调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将“三个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任务统一了起来。 对军队,他认为:士兵群众始终是军队做好各项工作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我们历来主张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无论武器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见物不见人。如果我们不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就难以建设现代化的军队,也就难以战胜拥有高技术优势的敌人。[5]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面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通过“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增强教育的科技知识含量、人文知识含量,使军人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既有军人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内容,也有对由此形成的军队人际关系和组织的要求。 三、按照人学规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所谓人学规律,就是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人际交往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社会本位观的人学规律,强调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性,按照社会意志调整个人思想行为;另一种是个人本位观的人学规律,强调人及其活动的个人性,倡扬顺应个人意志发展个人思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