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自发的工人运动产生不了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占领思想阵地;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灌输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我们赢得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我国学界展开了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主要围绕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灌输究竟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二是灌输教育是外在强加给教育对象的,还是教育对象本身的内在需要?三是灌输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还是一种发展着的理论?本文对这些不同的对立观点进行梳理,并一一地进行辨析。 一、灌输论的“方法观”与“理论观” 我国学界的一些学者把灌输论看成是一种方法加以批判。他们仅仅从灌输的字面上去静止地理解,而不是全面地、科学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实质,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看作是一种以经济、行政等手段为保障的强硬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单向注入”、“插入”、“强制”并与“启发”、“疏导”等相对立的具体的强制性方法,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这种观点主要是受杜威的灌输否定观的影响。杜威提出:“我将把思想灌输理解为系统的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1](P341)“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2](P346)他认为,灌输就其本质来说,必然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生长;健康的道德教育一定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反对道德灌输自杜威提出以后,一直得到西方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的支持和拥护,并成为西方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一种主流倾向和实践主导,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提出挑战。不可否认,杜威进步主义道德教育提出的重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从教育客体的兴趣、需要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教育,对当今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杜威进步主义道德教育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否定是从对其方法的批判开始的,并把灌输的方法与强制性、封闭性等同起来,最后走向了对道德灌输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的原则性的否定。这种片面的否定最终使道德教育走向了放任主义的道路,其付出的历史代价是沉重的。由于这一思想的影响,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道德教育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学校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炸药桶,暴力、犯罪、毒品、性自由、贫困、丑闻等等充斥了整个西方世界。美国教育权威人士托马斯·里克纳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把目标转向教育系统,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多年以前所谓道德教育可能违反多元论、侵扰某些人的思想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教育观,它正在被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所取代:不用道德意识去影响青年是社会严重的失败。”[3] 把灌输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方法,已对实施科学的灌输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首先,弱化了灌输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作为规律性反映的原则,具有不可逆转性和必须执行性,而具体实现方法未必如此。把灌输理解为一种方法,就会淹没其普遍指导意义,使其实际作用范围变得狭隘。其次,为曲解灌输提供了诱因:一是很容易从字面上把灌输直观理解为强塞硬灌的方法,而忽视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到客体单向式的工作模式,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失调,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的;二是很容易局限和惰化教育主体,使教育方法简单化、固守化,导致对各种有效教育方法的探索迟滞;三是剥离了灌输的科学性、规律性、稳定性,导致不是把灌输作为一种原则来坚持和完善,而是作为方法来探讨其取舍,从而为有人以环境、条件变化为由得出灌输“过时论”提供了“依据”[4]。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强灌硬输或行政命令式灌输。完全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任凭教育者的主观意愿随意雕琢、加工教育对象,全然不顾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把教育客体当作一个接受思想的“容器”;二是灌输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这种单向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缺乏双向沟通和交流;三是灌输教条化。教育者念经式地照本宣科,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不结合教育对象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其教育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白费劲;四是满堂灌。没有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有的甚至是空洞的说教,内容苍白,没有说服力等等。这种灌输的结果不但徒劳无效,还会引起受教育者对理论灌输的逆反心理。 与此相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和遵循的法则,是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它是保证我党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并巩固自己的政权,实现国泰民安,就必须向国民灌输本阶级的主流意识,统一思想,才能步调一致。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教育。教育不是自发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科学知识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同样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它必须也只能从外部加以“灌输”。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等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形成及培养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没有灌输,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阶级或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实施这一影响的过程就是灌输。当然,在此前提下也不否认在实施灌输的过程中,必须讲究灌输的方法。因为,方法是为原则服务的,如果方法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原则的坚持也就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话。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灌输的主体、客体、任务、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在灌输方法上,要反对只用书本教工人的方法,提倡寓教育于斗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