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领导者和教育者所认同,作为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高校学生宿舍,其教育功能也日渐突显,学生宿舍的建设,特别是宿舍文化的建设正越来越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重视,笔者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直接组织和参与宿舍文化建设,并期图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宿舍文化的界定 1、宿舍文化的概念界定 宿舍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且复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宿舍文化指学生宿舍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由宿舍成员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起居习惯、兴趣爱好、宿舍布局、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等内容构成。另外宿舍成员的卧谈会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成为宿舍文化的“新增点”;从狭义上讲,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当然,我们应注意,宿舍成员的偶然性言行,特别是一些违章违纪言行,不应划入宿舍文化的范畴。 2、宿舍文化的属性界定 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亚文化存在的基础,不同的群体按照自身的活动特点和精神要求塑造各具个性的内涵和形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 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亚文化中的一支。校园亚文化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大多以思想文化为先导,而大学校园常扮演先锋角色。校园亚文化有两种精神:一是敢为天下先,二是据理力争。校园比较重理性:当社会停滞不前的时候,校园显得激进,当社会急剧变化的时候,校园显得冷静。校园文化总是与主文化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这种距离能够得到尊重,校园文化是建设性的。 很显然,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校园文化,自然就属于亚文化的范畴。 二、宿舍文化的功能 1、宿舍文化的凝聚功能 宿舍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使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理想追求和行为习惯,这种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如果把这种文化氛围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具有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因素,那么它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工作、美化学生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其成员早日成才。 2、宿舍文化的融合功能 一个宿舍自组成之日起,其成员就开始在其中表现和交流着各自的思想,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到每个人的理想抱负;从每个人的饮食起居到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思想相互撞击,相互影响。每个人在此过程中评价、理解他人的思想,选择自己的思想,经过一个不太长的时间磨合,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某种特质的宿舍文化,在宿舍文化中每一位成员都是该文化的主演,同时也都是该文化的直接观众,这种融合是开放的,也是动态的。这也决定了宿舍文化是动态性的。 3、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 宿舍文化是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教育管理者通过对宿舍文化的观察来掌握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选择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宿舍文化是教育管理者实施思想影响的载体。通过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建设月”、“我爱我家周周赛”、“星级宿舍评比”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体现着有效的育人功能。 三、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开放与更新,削弱了宿舍成员对宿舍的依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围墙内的大学生们带来巨大的诱惑,一种渴望融入其中的念头,成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出校门率明显上升,非购物逛街频率也明显增加。据统计,近10年来,大学生在宿舍的滞留时间(含睡眠时间)已由10年前的平均约14.50小时下降到约11.00小时。没事呆在宿舍的人大为减少,“走,逛逛去!”成了双休日的重要活动主题。大学生们留连在繁华的城市中,看着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享受着城市人的美好感觉。 2、学分制的实行,使学习场所的选择更具随机性和流动性。所谓学分制,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要求,只求目标结果;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对学习质量的要求,学生以什么样的分值拿到学分,区别不再重要。同时,学分制的实行增加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跨专业选修的人多了,去图书馆的人多了。这样,在课余时间里,留在固定教室或宿舍里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了。据不完全统计,在学分制实行前后,图书馆的使用率(以到馆自修人数为参数)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绝大多数选修课的人数也平均增加了近8人。 3、高校社团的勃兴,构成了对宿舍文化的机制性冲击。在素质教育大旗的昭示下,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先是政治型、学术型、专业型的,后是经济型、服务型和娱乐型的结合物,这些年来始终有增无减,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学院区域。据不完全统计,不少高校校级社团发展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规模,其中有单纯型的,也有复合型的,有独立的,也有合作的,形成了一股“创立社团热”。应该说无论是早期的文学社、艺术团、学术沙龙,还是近期的公关协会、科技开发中心或学生实体,都是青年学生在不同层次需求的驱动下,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加强联系,获得沟通的好场所,其中不少社团也是教育者理解学生,调适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效果的好渠道。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怎能耐得住呆在宿舍里呢?而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学生眼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