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以一种深入持久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网络既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和整合载体,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面对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队伍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研究网络文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新价值观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网络发展问题上和虚拟网络社会中究竟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尚在探讨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是某些政府部门或居统治地位的某些技术专家,他们强调虚拟社会的秩序性和国家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掌握公开秘钥、对网上活动进行全面监控等方式控制虚拟社会。而另一方是某些自由主义的网络黑客,他们仇视互联网上的所有控制措施,极度张扬个性,一些人甚至为了显示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动辄攻击网站,制造混乱。据不完全统计,仅1999年,黑客攻击网络的事件就已有上千起,造成损失几亿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网民的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突显。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为唯个人价值观的思潮推波助澜,只讲满足人的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要,也不能推行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说服力,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就必须切实更新其价值观。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恢复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过程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本身的缺陷,强调社会价值在网络时代的特殊意义,适当加强对网上内容的控制,特别是对越境信息流的监管。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个人能力有机结合的任务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而随着网络时代的逐渐来临,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它们和社会规范的灌输一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网络是个新生事物,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也相应出台了一些网络管理规定,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网络道德规范。要使网民养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离不开灌输。但是,另一方面,目前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对人们网上行为的监管比较困难。网络上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思想信息纷至沓来,鱼龙混杂,更需要着力培养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人们能够健康、合法、道德地使用互联网,并在纷繁复杂的网上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黄色、反动等有害信息的侵染。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网络社会的特点,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在改革教育方法,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确立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仅仅被视为“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有严重缺陷,它导致了单一的教育者主体观,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演绎成知识传授关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提升的作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缺乏吸引力。事实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注: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交往的过程。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趋于平等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大规模集体教育模式必须加以改进,因为在网络中不可能对网民进行面对面的强制性的信息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是向网民提供信息并引导网民正确选择信息,利用BBS、Email、聊天室等网上交往手段,在与网民的交流中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树立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其重要。 4.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实在主体性与虚拟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会发生变化。与虚拟空间、虚拟社会相对应出现了虚拟主体,很多人同时拥有了两个主体身份,一个是原子世界的现实主体,一个是网络世界的虚拟主体。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两类主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参与交往实践的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相同。与现实主体相比,虚拟主体具有想象性、多样性和随意性。与此相对应,网上行为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特征。但两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内容,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为了适应网络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其主体观,坚持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在交往中辩证统一,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二、适应网络社会,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关注网络的社会效应,提高公民网络意识 网络到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和将要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将把人类引向何处,我们是应该为拥有网络而欢呼呢,还是把它当作法兰根斯坦(Frankenstein)?(注:十九世纪小说家西利(Shelley)小说中描绘的,一个被科学家创造出来又反过来左右甚至毁灭了原创者的怪物.)这是人们面对网络时经常发出的疑问,也是有关网络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科技的社会影响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技术至上主义,另一种是技术悲观主义,每当一种重大的科技发明诞生后,这两种观点就会展开论战,各执一词。网络产生之后,针对网络的社会影响问题也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极为乐观,认为比特的世界将代替原子的世界,网络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的高效率大大地解放了人类,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人人平等、直接选举等均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天下大同。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西方一些未来学者,如托夫勒夫妇。也有一些人对网络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它可能导致技术专家独裁,加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文化渗透,从而进一步扩大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对网络社会影响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民众学习网络知识,参与社会网络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NII建设的推进和民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发展给予人文关注,教育民众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更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忽视科学网络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