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步入网络时代。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特别是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时代的精神状况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在高校,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整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要切实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关注新的文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一、网络文化塑造着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 文化是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信息网络技术一经渗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具有了文化意义。在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信息网络的影响双向互动,生发出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网络文化。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内涵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的塑造。在这点上,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宗旨和功能是一致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网络文化实现其塑造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维要素,从而影响人知、情、意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还远未成熟。但它对大学生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不容忽视。首先,网络文化依托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伴随着两者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各领域所营造的强烈现代化气息使网络生活成为新的文化时尚。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深入到学生课堂,而且占据关他们的业余生活。高度浓缩的数字化信息,改变着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导向。据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2月对在校学生的抽象调查,全校学生平均上网率已达92%,其中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3。随着高校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普及和校内外“网吧”雨后春笋般的诞生,网络文化将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其次,由于网络本身蕴涵着无限丰富、不断更新和延伸的文化空间,人们凭借电脑和互联网,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电子商务,及时浏览信息,方便、快捷地查阅资料,自由地表达思想、沟涌友情,甚至网上求职、购物。丰富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真知、增强技能、了解世界、渴望沟通与交流的精神需求。据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对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63.9%的上网大学生认为上网增加了学习资料的来源,36.5%的上网学生认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上网人数的激增和远程网络教育的勃兴,网络生活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再次,由于网络活动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简单的技术操作即会带动人机更深层次的交流,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可能性空间的探求与尝试心理被激发出来。长期的网络生活必然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最后,由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统一性要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超越单一的网络生活而全方位地走进学生生活世界,深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深层次精神领域。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塑造着人本身。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全方位影响,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背景、新空间、新手段,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要实现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和理论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认真、科学、细致的分析,深刻把握时代的文化背景,吸收、利用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为德育工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 1.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新的文化背景,运用新途径、新手段,应对新问题,开拓新空间 不同时代的文化塑造具有不同时代精神的人。高校德育工作要培养出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特别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人才,就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也是曲折而复杂的,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空间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开拓它们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另一方面,急剧上涨的信息资源和飞速提高的信息传播速度却很容易使大学生对信息“消化不良”,从而消蚀他们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其次,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满足了人们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生动逼真并带有刺激性的游戏却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失衡,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再次,网络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冲破僵化、机械的线性思维的束缚,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与主体精神;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全球化色彩和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无节制地依恋电脑又易使学生形成工具理性,导致学生民族文化的缺失,甚至受到反动、色情和迷信信息的毒害。据报载,上海某高校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0余名学生中,至少有30%是因为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导致成绩下降造成的。另外,发生在去年春节前夕的大学生陈果等人自焚事件,与李洪志网上散布的所谓经文有直接关系。总之,伴随网络文化的渗透,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创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一方面积极开展网上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创造和引导“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网络文化,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