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批相当优秀的青年评论家撰文大谈人文精神的失落问题,这引发了我的一番感想。 是市场经济诱发了悲凉的失落感了么?是“向钱看”的实利主义成了我们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根源了么? 如果现在是“失落”了,那么请问在“失落”之前,我们的人文精神处于什么态势呢?如日中天么?领引风骚么?成为传统或者“主流”么?盛极而衰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针对通俗文艺而发的。那么,在通俗文艺远不发达的往日,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们是拥抱着或洋溢着Humanism——人文精神的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针对着“调侃文学”与“痞子文学”的。在调侃、痞子、通俗之前,我们有自豪的英雄与战斗的文学。那么,人文精神是英雄与战斗的精神么?或者,调侃是反人文精神的么?幽默呢?幽默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征兆还是相反呢?痞子文学的内涵就是文学中的“痞子”吗? 我颇感困惑。 1 人文精神是一个外来语,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说。Humanism,从字面上看是“人”的“主义”或学说,那么,我们无妨视之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者更简单一点来说,人文精神我们姑且可以假定为一种对于人的关注。 对于人的关注本来是包括了对于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注的,就是说我们总不应该以叫人们长期勒紧裤带喝西北风并制造美化这种状况的理论来弘扬人文精神。但是,当我们强调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的时候,我们自古以来于今犹烈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存天理、灭人欲、舍生忘死、把精神与物质直至与肉体的生命对立起来的传统就开始起作用了。毛主席讲的人要有一点精神,也是指解放军战士不吃“苹果”的精神,苹果多了,吃了,又从哪里去体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呢?毛主席讲的是解放军遵守纪律的精神,他讲的是正确的与动人的。但这里的所谓“精神”,仍然是对于某种眼前的物质引诱的拒绝有了苹果就失落了精神,其心理暗示可谓渊远流长。“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修正主义要义的心理定势也极有趣。所以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指标,不要资本主义的高指标”云云,很难说是张春桥的个人专利。 意味深长的是,从脱离物质基础的纯精神的观点来看,计划经济似乎远远比市场经济更“人文”。计划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人类群体特别是体现公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及政府,认识、把握并自觉地运用经济的发展规律,摒弃经济活动中因为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出现的自发性、盲目性、无政府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一是个别企业的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把人类群体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的经济需要结合起来,使人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人,社会生活的主人,历史的前进运动的主人。斯大林的命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如此听来,当然是计划经济更高尚、更合乎人类理性与道德的追求,更摆脱了蝇营狗苟的铜臭,更具有一种高扬人的位置与作用的人文精神。这也许正是计划经济的魅力所在吧? 早在斯大林时期,一些重要的左翼思想家、文学家和活动家已经懂得了以人文精神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斯大林在联共“十九大”上的讲话聪明地提出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该把和平与民主的旗帜,其实也从而是把人文精神的旗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法共中央的机关报定名为“人道报”,而六十年代的罗马尼亚把人道主义置于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这是意味深长的,也是与中国状况大不相同的。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停滞与挫折,使左翼文人们集中批评资本主义的软腹部——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吸毒、卖淫、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等。而强大的执政党,强大的人民政权,强有力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意识形态,似乎确实能够扫除或基本扫除或一度扫除人类面临的永无解除之日的精神危机。 显然,市场经济则不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经济。市场的运行比较公开,它无法隐瞒自己的种种弱点乃至在自由贸易下面的人们的缺点与罪恶。但是它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就是说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与行为制约。因此,是市场而不是计划更承认人的作用,人的主动性。市场经济的假定前提恰恰是承认人的平庸与趋利避害。尽管这种承认也许令理想主义的文人沮丧。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精神,有真诚的直至狂热的宗教信仰,也提倡在战争中与灾异中的英勇牺牲与先人后己行为,但这些,更接近于康德的“绝对命令”的范畴,它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也不是一般规律。 而计划经济的悲剧恰恰在于它的伪人文精神,它的实质上唯意志论唯精神论的无效性。它实质上是用假想的“大写的人”的乌托邦来无视、抹杀人的欲望与需求。它无视真实的活人,却执着于所谓新型的大公无私的人。 它的假设——人类经济生活的自觉性、计划性与高尚性不但是令人鼓舞的,甚至于,我要说是充满诗意的。可惜,最终证明又是自欺欺人的,是脱离了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的。趋利避害的盲目性在自觉性、计划性与高尚性的宣言后面伪装着与活动着,私心在公意的大旗下活跃着,理论与实际脱节,伪善的教条与行动上的阳奉阴违,对于个人主动性的抹杀,权力的滥用与对于权力的迎合,以权谋私与下有对策,再加上最好的计划也无法摆脱的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僵硬与长官意志的夸夸其谈的盲目性……这一切不仅带来经济的挫折也带来精神的挫折和道德面貌的扭曲,对此,可以不劳赘述。与其说是市场经济使私欲膨胀,不如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私欲更加公开化,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人人大公无私的“君子国”,而是建立一个人人靠正直的劳动与奋斗获得发展的机会的更加公平也更加有章可循的社会。这个目标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达到了这样的目标也才更容易寻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