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机制指推动批评活动开展的驱动力,也包括推动批评家进行批评活动的动力机制和批评物态化产物——批评本文生产与消费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批评机制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将批评视为文学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的一种方式,批评机制就在创作和接受的层面表现为批评家的创作动机和批评受众乃至社会的接受动机;另一方面是将批评视为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活动的一部分,批评不仅作为精神产品是精神化产物,而且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还具有物态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在生产—消费的活动中也需要有生产机制和消费机制去驱动其运作和发展。根据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精神最终由物质决定并以物质作为动力和运作机制,批评不仅受制于精神领域,诸如政治、道德、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驱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经济决定并以经济作为动力和运作机制的。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文艺和批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它带有与以往机制不可替代的优点和特点。但这种体制对文艺和批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抑制和消极作用,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利于艺术个性、自由性、想象性、理想性发挥。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批评机制和批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转换就成为必然。 一 进入本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文艺和文化也正逐步加大、加快实施转换的步伐。诸如文化市场、艺术市场、电影市场、电视市场的建立;艺术家纷纷“下海”;艺术家脱离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成为职业艺术家或自由“撰稿人”;作家手稿的拍卖,艺术品的竞卖,艺术项目的招标;政府与艺术家进行创作签约;电影制片与政府投资脱钩,寻找制片商和社会赞助;歌唱家、舞蹈家委托了经纪人来进行演出策划和运作;演员脱离单位成为了个体户演员、演员明星制、演员“走穴”及其高报酬等等。市场经济中不仅产生出艺术明星,而且产生出文化商人、文化大亨、文化“暴发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无疑为文化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文艺和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市场是指将文学、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视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它承认文化在具有精神性、人文性的同时,也因市场化和市场机制而具有商品性。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指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它的美学质量或作者的艺术地位,而且决定了特定艺术家、艺术风格或种类在艺术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注: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市场经济创造了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也创造了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萌生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批评作为文艺活动中最带有政治思想性、意识形态性、文化性的一种形式,无疑大大落后于文艺和文化的市场经济化进程。当批评面对着五光十色的市场和流光溢彩的市场经济中的文艺便张惶失措,往往以计划经济的口吻来评论市场经济文艺以致造成“误读”或“错位”,此时,它才发现转型的必要和必需。例如对王朔的批评,一味地咒骂他是“痞子文学”、“流氓文学”,还是吹捧他为“解构主义文学”、“世俗文学”、“大众文化”的代表,都未能从市场经济中的文学的角度去评论,也未能看到其中的文学转型、文化转型对王朔小说的影响和给他提供的机遇。批评在这种类型的文学面前不转换观念、机制不行。同时,当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吞噬批评赖以生存的基础时,批评内部也萌发出转型的需要和愿望,批评机制转换的内因和外因条件均已成熟。一切都在轰轰烈烈地突变,一切也都在潜移默化地渐变,批评也在悄悄地转换机制。从批评机制转化来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政府和领导的批评意识逐渐淡化,文艺管理机关职能逐渐转化,批评机制进行了改革,使批评的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意识强化。批评机制的变化首先必须是观念的变化。批评不再被视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不再被视为领导或政府的声音,不再在批评中加入权力、权威、行政命令和领导意志。各级政府中的文化管理部门也不再对批评进行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和干预,淡化其官方组织性,而强化其群众团体、群众组织的组织性。过去由政府供养的职业批评家,现在也由大学教师构成的学院型批评家和作家型批评家、读者型批评家所代替。政府不再行使批评的职能,也不再承担批评行为和效果的责任,不承担指挥批评组织机构和构建批评活动运作机制的责任。但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带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带有中国特色。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艺和批评就既带有市场经济性,又带有社会主义性,既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性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既体现出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正如主张“主旋律”、“精品”、“重大题材”、“五个一工程”及其社会宣传在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上应倾斜一样,对重大的批评和理论成果也应给予扶持和资助,使其具有导向和典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逐步与文艺和批评的运作脱钩,应使批评机制逐步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转换批评机制。当然,目前还是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批评机制的运作也不健全,因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还会保持政府投入、民间赞助、群众团体组织、批评家自由撰稿等多种形式和方式以作为批评活动的运作机制,还会保留多种因素、多种成分共存的构成局面,还会有多种筹措批评活动经费的途径。但总体思路明确,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批评在市场经济中自由运转以代替政府投入和干预的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