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虚”与“实”的深入内涵,练就善于进行由“实”到“虚”的观察、思考和善于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两种基本功,并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创良好工作局面,让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丰硕成果的关键。 一、关于“虚”与“实”的思考 有人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称之为“务虚”,这其实是不很确切,而且容易导入歧途。“虚”相对“实”而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而感受不到的东西,即不可以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它的存在;“虚”,还容易使人想到虚幻与空虚,似乎此物并不存在,可有可无。因而,使用“虚”这个字眼时,必须严格界定其含义,否则,极易因此而引起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误解和轻视。 再进一步思考可以明白,世间的每一个存在物,都包含着可感性的一面,即“实”的一面,同时也包含着“虚”的一面,即不可感的一面。 万里长城,它耸立在中华大地的群山之上,是实实在在的,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可感的部分,万里长城还有何意义呢?长城之所以能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世人,是因为在它“实”的另一面还包含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千万劳动者的智慧和血汗,正是这众多的“虚”与眼前的“实”的结合,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涵无比丰富的长城。 人的活动也同样如此。活动本身,可以说是“实”,但除了这个“实”之外,还有指导这种活动的思想、情绪等等,这就是“虚”。因此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如果不能从这两方面去把握,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不准确的。如果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的方面,而对“虚”的内涵不能把握,我们就难免沦入盲目性。 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更深的体会,我们育人,绝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和技能;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绝不是只要求我们的教师懂得一些知识和技能;我们抓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抓考入名牌大学的佼佼者,也绝不是置别的工作于不顾。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浓郁的思想教育的氛围,没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教风和学风,还有什么合格率、优秀率、佼佼者而言呢?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这个职业所应具备的道德准则,不懂得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还怎么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呢?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政治上方向不明,品德上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性格上孤僻不群,他们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我们说,思想之被视为“虚”,绝非“虚幻”之“虚”,“空虚”之“虚”,思想政治工作也绝非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一项工作,它乃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的一部分。 二、“虚”与“实”的两种基本功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发现和灌输两项。所谓发现,即从日常众多的人和事中,发现其中不可直接感受到的反映本质特征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所谓灌输,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两种基本功,即善于进行由“实”到“虚”的观察、思考和善于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 由“实”到“虚”的观察和思考,首先表现为从事物的具体可感的一面去认识隐蔽在其中的一些精神和思想的内涵。或者说,由事及人,由人的行为活动及于人的思想、感情。人,人的行为、活动是我们可直接感知的,是“实”的东西。有的人观于此则止,所谓只会就事论事,而无法见到其中隐含着的一些更本质的东西。一个称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则应具备一双慧眼,于平凡中见光辉的闪耀,把群众中先进的典型发掘出来,把群众中的真知灼见集中起来;他们又应当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纷繁变化着的众多现象中识出那些恶者和骗子的庐山真面目。即使是从事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的时候,他们也总是注意把自己的思维投向那隐含着的同样存在着的真实的“虚”。 由“实”到“虚”的观察和思考,还表现为从一个单一的事物中看到事物间的联系。宇宙中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着,又作为普遍联系着的事物而存在着。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联系,把事物的价值表现出来,把事物的无限丰富的内蕴表现出来。这种联系不是单一的和静止的,它既表现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冲突等等,也表现在时间上的相互影响、相互诱发等等。如果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这种联系,那由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生动连续的图景就会变成单调呆板的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缤纷多彩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就会黯然失色或失去它的真实面貌。 由“实”到“虚”的观察和思考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那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这个转化包含着两个阶段的内容,一个阶段是把正确的理论、观点、认识传达到群众,使之成为群众的共识。这是因为一个认识,不管多么正确,一个思想,不管多么好,如果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其真正的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出来,我们常说的发动群众,也就是实现这个阶段的转化。第二个阶段则是再进一步,将群众的这种认识变成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我们通常说的组织群众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三、做务“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