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络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互联网络,简称网络(Network),或叫因特网(Internet),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上网的人数逐年急剧增加,已经开始进入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最普遍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21~35岁间的青年人占79.2%。1998年6月至7月,湖北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公用网络(即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岁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占30.5%。(注:汪勇刚:《来自“网吧”的调查》,载《中国青年研究》,1999(1)。)据此可知,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络已经日渐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在我国的教育和科研部门中,最早进入互联网的是中科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时间是1994年4月。而三年半以后,互联网已进入了学生宿舍,第一个把互联网接入学生宿舍的是清华大学的汽车系。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他们在“网上冲浪”,通过“伊妹儿”(E—mail)互相联系,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参加各种电子论坛、在线交谈,通过互联网发出和查找求职信息,同时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逼真惊险的游戏来打发课余空闲的时光,在“猫”、鼠标、键盘等组成的空间中,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的生活。但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 二、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形式是由上而下、以少对多、带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来自底层的信息反馈被逐步消解、湮灭,因此传统的传播形式及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现实中的不平等性。而网络衍生的新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无权威性。有幅漫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画中一只不安分的狗伸出前爪敲了几下电脑,事后大概又觉得这东西不该由它操作,神情忐忑不安地环顾左右,旁边的人则给它鼓劲:“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就是网上的新规则。同样,以往的“多数决定”、“权威指定”等在网上也不起作用。一个人和一只狗在网络面前机会是均等的。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文化的制造、传播。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每一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因而,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 第二,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而是文化的,并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美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青年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 第三,互联网络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