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新课题,我们认为: 不仅要讲爱祖国的山川、祖国亲人和祖国的文化,而且要讲爱社会主义制度、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而且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既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又要有建国之才,卫国之勇,而且要强调利国之效。要看爱国的实际效益,对祖国有利而无损。要强调动机效益一致论,不仅要考察动机,而且要检验实际效果。 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必须从今天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研究,并改进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的艺术性与磁性,才能提高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要明确制高点。我们今天讲爱国,不同于其它社会和其它国度,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引导广大群众及青年,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与建设,使我们的祖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人类伟大的理想走向共产主义。 第二,要抓住兴奋点。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我们如何引起人们既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能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开放不自由化,坚持正面引导又不简单化。 第三,要选准切入点。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各种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争取做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影响全局。 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应着力抓住以下15个字,即怕不怕、信不信、干不干、敢不敢、会不会。 所谓怕不怕,是指作为中国人,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面对复杂的风云变幻,是否能基于一片爱国之心,无私无畏地迎接挑战。 所谓信不信,是指当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信不信,不仅要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且还要相信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富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才能强中国。 所谓干不干,是指迎接2000年的到来,我们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为实现小康,这个目标还干不干。 所谓敢不敢,是说有没有勇气在理论上并用实际行动回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想再解放点,胆子再大点,步子再快点”敢不敢乘风破浪改革前进。 所谓会不会,是指由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在观念上、思想上、措施上、行动上适应这一新形势,会不会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教育改进工作。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抓住这15个字,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因人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工作,必将取得最佳实效性。我们从这15个字入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作用是: 通过怕不怕的探讨,解决正视困难并化解矛盾。 通过信不信的探讨,强化坚定信念,端正前进航向。 通过干不干的论述,明确中心,团结奋进。 通过敢不敢的教育,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通过会不会的启示,优化素质,辩证思考。 下面,我们结合上述15字分别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有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恒久性、强磁性,并强调要有战斗力,强化免疫力、承受力、自控力以及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怕不怕 面对复杂多变而又严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群众中存在着如何看待各种政治风波的思想问题。我们回答:“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 首先,言简意明地告诉人们一个观察问题的哲理,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就不致于在遇到风波时过分紧张,过于害怕,相反地应冷静思考,沉着思考,化解矛盾,战胜困难。 我们继而向大家说:翻开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每当遇到重大历史转折,总会发生各种政治风波,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有一百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风波,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层出不穷。如英国、法国都曾经多次发生复辟反复辟的斗争,岂只掉一个脑袋?掉一个脑袋就惊慌失措,有那个必要么? 接着我们再告诉大家要发扬“苟利国家生死已”。为了祖国“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我们着力强调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在国家遇到灾难时要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要勇于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不仅要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且要做到位卑勇于卫祖国。有了不畏艰险,不怕灾难的爱国心,必然迸发出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二、信不信 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着力点是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要强化这个爱字,必须强化信字,如果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失去信心,就谈不上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因此,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 首先,我们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强而又统一的信念,就不能有向心力、凝聚力,在平时不可能有献身建设祖国四化大业的决心;在战时不可能有为保卫祖国殊死战斗的勇气。 继而我们强调: 1.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发现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宗教家中的仁人志士,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实现人类世界大同,实现人类社会的至真至善至美,但很多人又都没有拿出实现这个理想的灵丹妙药,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社会,研究了剩余价值,提出只有消灭剥削与压迫才能平等,才能实现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至真、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