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既涵容了历史的积淀和民族的传统,更体现了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要求,展现出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时代性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激励中华儿女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在反动派的刑场上大义凛然,在为国争光的赛场上奋勇拼搏,在现代化建设的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一种崇高精神和神奇力量,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民族进步,祖国强盛联系在一起的。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的事业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郑重结论。有人认为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针对这种思想,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样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多一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7页)我们说靠社会主义救中国,靠社会主义振兴中国,不是要坚持僵化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正是在这一伟大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是非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性三大理论突破,制定了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选择,驾起了中国走向世界、迈向新世纪的宏伟桥梁。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现实更使我们懂得“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现代化是世界文明的主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与本质体现。因此,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通过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以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为前提的开放性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但是这种开放性是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前提的。当国门洞开,面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与挑战,当看到发达国家与我们的现实差距,有些人不是奋发图强去振兴祖国,而是或怨或叹,有的甚至把差距当做嫌弃祖国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自强、自尊精神,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1989年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针对89年政治风波后西方七国扬言要制裁中国的态度,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说:“这次动乱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始终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站在祖国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他一再重申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他积极倡导的中国人民应该树立以祖国为本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高度概括。 但是,我们提倡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决不是对改革开放的反动与倒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基础上更强调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现在搞的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对外开放既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又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是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都具有世界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下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纵观世界近代史可以看出,“吸收”和“借鉴”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因,能否大胆吸引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加速或滞后的作用。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滞,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的管理方法,引进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利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精神文化产品、文化市场、新闻传媒和社会公德中一些带共性的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管理方法,包括强化国民爱国意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当然,这种吸收借鉴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主足于现代建设实际,正确处理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坚持抑制外来腐朽思想侵蚀的关系。采取引进、过滤、吸收、融合的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腐朽思想的影响,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的相结合。坚持在对外开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我们的全体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从比较中看祖国的发展,从比较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正象小平同志说的那样:“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3页)通过开放中的比较,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