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过,“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转引自《光明日报》1994年10月10日)这是对爱国主义内容的基本概括。 在商品经济大潮纵横捭阖,古老的神州大地发生急剧更张和转换的今天,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干部群众进行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上和扼制权力腐败和道德滑坡,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爱故乡、爱故土、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倡导“国而后家,公而忘私”,强调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应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一个道德崇高的人应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公后私”、“一心为公”,这是历代仁人志士对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爱国誓词和箴言。从这些誓词和箴言中,显示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中华民族的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是各族人民的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它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无数为保卫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爱国志士,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坚贞不屈、前仆后继、不畏强暴、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从事物质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全社会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都不能离开爱国主义这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既有总体上统一的一面,又有局部的矛盾的一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通常把这种矛盾称之为“义”与“利”的矛盾。一般地说,“义”是指公利,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利”一般指个人的、私人的利益。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如何对待“义”与“利”的矛盾,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孔子强调“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和“义以为上”。在“义”和“利”矛盾而不可兼得的时候,就应当舍利而从义。孔子反对只见小利而忽视“大事”(即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指出,“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反对目光短浅而提倡深谋远虑。在“取”和“得”的时候,不能“见利忘义”,应当考虑它是否符合“义”,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当然,历史上的“义”、“利”之争,旨在维护古代整体主义,从当时的内容上看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但只要我们剔除其封建成份,吸取其合理因素,对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虽然中国传统价值观、道德伦理观有不少糟粕,但精华也是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要提倡的东西都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中华民族是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华夏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转引自罗国杰:《关于宏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思考》,见《当代思潮》1994年第4期)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爱国主义的传统。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把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上。它首先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社稷,从教学做人开始就引导人的爱国思想,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求“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不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个“不降其志”就是不降其爱国之志。要有一种“富能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对于外来的一切压力,应当不屈不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高尚人格。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都表现出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现实生活看,爱国主义的情感逐渐淡漠了。相当一部分的人见义不为,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损国利己,甚至做出出卖人格国格的丑恶事情来,而且这些现象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极大,它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了民族的斗志。 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是依靠人们长期形成的信念、习惯、传统、教育而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一切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必然把爱国作为自己践行的准则和信念,并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国家的事业。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本内容,只有爱国并以实际行动对国家作出奉献的人才称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当前,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应倡导人人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社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