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总结二十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文艺更好地更有成绩地发展,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应尽职责。 一、正确估计文艺形势,不动摇地发展文艺生产力,不搞政治运动,不搞“大批判”,是20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第一条历史经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文艺领域内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错误地估计了文艺形势,因此在文艺领域内搞政治运动,搞“大批判”,一而再,再而三地挫伤了文艺生产力。“文革”前的从批《武训传》到1964年“文艺整风”所谓的“五大战役”,都是对文艺形势作了错误估计后的产物。“文化大革命”则把建国以后十七年,估计为“十七年间存在着一条文艺黑线,文艺黑线专了我们的政”,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便全盘否定文艺领域内的一切,作家艺术家几乎全被视为搞“封、资、修”的代表人物而被“打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对文艺工作的指导中,认真吸取了这一沉重的历史教训,始终正确地估计文艺形势,看本质,看主流。认为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文艺领域是有很大成绩的,文艺工作是不断进步的。文艺领域内存在问题,但这是可以通过引导来逐步解决的,用不着搞“大批判”,更不能搞政治运动。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文艺界之所以空前稳定,文艺生产力之所以大发展,关键就在于对文艺形势作了辩证、唯物的正确估计,没有搞“大批判”,没有搞政治运动,没有挫伤文艺生产力,这才有二十年来文艺的健康发展。 二、按照文艺规律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发挥文艺家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不横加干涉,这是20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又一条历史经验。 过去,在文艺创作问题上,一些党委部门未能按照文艺规律办事,存有下述偏向: 1.“党委出思想,群众出生活,文艺家出技巧”,把文艺创作视为是只要文艺家“出技巧”,按照党委的“思想”表现群众的“生活”,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一桩纯粹属于操作性的简单易行的事情,这就把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过于简单化了。 2.让文艺创作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某项任务,所谓“写中心、演中心、唱中心、画中心”,便是颇有代表性的说法。 3.以领导人的个人的好恶作为文艺家修改作品的依据。哪怕是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语,表演时的一招一式,都得按某一领导人的“指示”来改动。 很明显,如此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是极端不利于优秀作品的产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吸取了以往领导文艺工作的教训,明确提出了要按照文艺规律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并以此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准则。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会上所致的《祝辞》中说:各级党委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领导好文艺工作”,“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此以后,各级党委都力图按照文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领导文艺工作和指导文艺创作。过去在这方面的偏向克服了,新的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的方式和作风形成了,也因此,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摄影等等各个文艺领域里的优秀作品成批出现。它们既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审美享受,又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各级党委在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上的这一根本性转变,大大调动了文艺家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要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要成为时代的镜子,要推动历史的前进。正确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20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另一条历史经验。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尽管在文艺工作中出现过错误估计文艺形势的问题,只反右不反“左”的问题,不按照文艺规律领导文艺工作、指导文艺创作的问题,但“文革”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工作、文艺创作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文革”前的十七年,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我们强调,文艺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要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文艺工作者要到人民群众火热斗争的第一线去;人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一定要为人民服务,等等。这样,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家自觉地深入生活,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表现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于是也就创作出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作品。这一经验,三中全会以后不仅发扬了,而且提高了,把它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邓小平同志在《祝辞》中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二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主张改革,但我们的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们坚持开放,但我们的文艺“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更加自觉了;我们强调革新,但我们的文艺“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的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了。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政府所设立的各种艺术奖的获奖作品,无不证明了这一历史经验。在正确处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二十年来,我们有了更丰富、更成熟、更行之有效、更从实际出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