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对开展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已经获得诸多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关注。[1,2]在个体层面,个人关系网络能够促进工作和地位的获得,[3,4]提高个人权利[5]和职业流动性,[6]同时影响CEO的薪酬[7]和管理绩效;[8,9]在团队层面,人际交往密切的团队会获得更好的任务表现和执行力;[10]在组织层面,企业家可以通过关系来寻求信息、听取建议、获得社会支持、[11-13]获取金融资本和进行资源交换,[14,15]同时与有声望的人建立关系并获得认可,可以影响社会对企业质量的认知和评价,[16]对产品创新[2]和企业绩效[17]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关系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只有把环境情境化关系研究才有意义。[18]因此,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分析社会关系的构建行为需要进一步探究。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阶段,制度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一方面,基于市场经济的正式规则尚未完全确立,法律和金融环境对经济行为的约束和保护仍呈现巨大的断裂与空白;另一方面,几千年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影响力。[19-22]因此对身处转型经济制度环境中的企业来说,既面临无限商机,又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挑战。[23]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要构建市场关系以确保正常运营,也要建立政府关系来获得合法性和关键资源。随着制度环境日益完善,关系会作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被市场交易下合同治理取代,[24]还是会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特征被延续?[25-29]制度环境对企业市场关系和企业政府关系两种不同关系的构建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这是本文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本文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将制度环境结构化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企业关系结构化为市场关系和政府关系,重新审视复杂多元的转型经济情境要素对双元关系的作用机制。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聚焦中国转型特征,将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复杂性及内部关系网络双元性等转型要素进行了情境化和结构化。张玉利等[30]认为,深入探索不同的结构化转型要素及其影响微观创业活动的作用机制,是中国情境研究理论贡献的重要来源。中国经济转型呈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复杂性特征,一方面,市场体制设计借鉴和移植了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降低制度设计的成本,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而具有较强历史延续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演化逻辑,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存在时序上的非同步性与功能上的不兼容性,导致宏观环境呈现复杂的制度形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制在由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向自由开放的市场体制过渡发展阶段,具有强政府、强市场并存的双元特征,使得企业关系网络呈现市场与政府二元性结构。本文将中国宏观制度环境结构化为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微观关系构建结构化为市场和政府关系,这种研究设计既在理论上突出中国转型环境的复杂性特征,又有助于在实践中指导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差异性关系行为。 其次,本文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对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的企业关系行为构建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通过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理论视角剖析制度与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制度理论将关系作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当制度环境不完善时,关系能够替代制度进行资源配置并寻求合法性;[31-34]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始终需要依赖外部环境获取资源,当正式制度不完善时,资源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为了获取稀缺资源,企业通过关系来获取稀缺资源;[35]交易成本理论则认为当制度环境不完善时市场交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双方会出现机会主义,建立关系联结可以避免不法行为的发生。[24]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信任、精准信息传递和问题联合解决三个特征分析制度环境和企业关系行为构建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最后,本文跨层面研究了宏观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微观关系网络构建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证明了正式及非正式制度并不互相割裂、独立存在,在塑造和影响企业微观行为过程中存在广泛的互动。特别在社会转型阶段,外来制度的不断冲击及原有制度的不断重构使得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交互补充作用更为明显。一方面,正式制度能够规范非正式路径依赖,减少寻租、腐败,提升社会效率;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能够弥补正式制度的缺失,降低道德风险。 一、基本理论与假设 1.基本理论概述 (1)制度环境 North认为,制度作为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要素,由政治、社会和法律基本规则组成,塑造和影响人的社会行为。[36]东西方多数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规则要素构成。[36]制度一方面通过正式体制和支撑体系(如法规框架、金融支持体系、技能开发体制等),直接为各类经济活动塑造市场机会并进行行为约束;另一方面则通过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影响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那些书面的、被正式接受并被实施的规章制度,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和法律的正式制度;[36-38]而那些从来没被有意设计,但仍被社会大众遵守的传统、风俗、规范等共享的思维模式及不成文的行为准则,构成了非正式制度。[39]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至今,资源的配置手段和社会的调节机制呈现出鲜明的复合性特征,既有公开化的法律制度规则,又有隐蔽性的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规则通过政府的强制法令被组织和群体采纳,而非正式制度则通过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指导日常社会各方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