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9/j.1009-6116.2017.04.001 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与劳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依赖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大脑思维机能运用和发挥为基础的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从事劳动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创新的智慧源泉,对上述脑力劳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中亟待深入研究的新问题。脑科学、神经科学及其实验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从大脑的神经活动特征来深入理解、分析和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内在机理以及相关管理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由此促进了管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新发展。2002年,Smith et al.[1]通过PET(正电子发射成像)实验观测对选择行为的脑神经活动特征作了研究,在Management Science发表了第一篇运用神经科学方法对管理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2006年,我国学者马庆国、王小毅首次提出了神经管理学(neuromanegment)的学科新概念[2-3],标志着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目前,神经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引起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MIS Quarterl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等管理学顶级期刊均发表了与神经管理学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4-7]。2016年,国际大型系列期刊Frontiers将神经管理学及相关研究列为“前沿研究主题”,向全球有关学者征集论文,从而使得神经管理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重要发展前沿。 马庆国、王小毅[3]对神经管理学给出的定义如下:“神经管理学是运用神经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探索管理学的问题及其内在机制,发现新的管理规律,提出新的管理理论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神经管理学的发展,为从管理活动的脑认知特征及其神经学机制来研究相关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内在机理先验知识,为面向大脑高级功能的人工智能类脑与仿脑设计提供了新的支持。与此同时,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也正在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等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学科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学、语言神经学、社会神经学、文化神经学、神经经济学、神经法学、军事神经学等众多交叉学科和领域[8-13]。上述学科中的管理问题也已成为神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神经管理学对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各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如何从上述特点与需求出发,对神经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构建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已成为亟待研讨和明确的基本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神经管理学的学科发展背景与现状、学科发展模式、科学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为更好地促进神经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神经管理学的学科发展 (一)神经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从知识的产生及其体系的构建来看,学科(discipline)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内涵一般包括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三方面的内容。神经管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与人类心理与行为有关的管理学问题及其神经学机理,涉及与上述问题有关的个体、群体、组织等不同层面以及宏观管理中的微观机制。神经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来自脑科学、神经科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和在其研究发展中新形成的基础性理论。由于管理活动中的人类心理与行为往往涉及复杂的高级脑功能及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管理情境,作为交叉学科的神经管理学,其研究方法应该是在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相结合,并构建适用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式。 关于神经管理学的学科发展背景,马庆国、王小毅等学者已经对此作了系统性分析和阐述[2-3,14-15]。1891年Cajal创立神经元学说,1906年Sherrington提出神经元间突触的概念,1926年Adrian提出神经元放电的频率编码理论。上述发现使得脑科学从以往对脑的解剖结构与基本功能的研究深入到神经机制研究的新阶段,促进了脑神经科学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神经科学的成果开始被应用到计算研究领域,1943年McCulloch和Pitts提出M-P神经网络模型,1949年Hebb给出了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1957年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机模型,由此促进了计算神经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学者,包括DNA结构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Crick等,也纷纷转向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分子神经学的新学科分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神经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主要涉及了基础神经学和脑的基本生理功能层面。 20世纪70年代,神经科学、脑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结合,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脑的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整体、行为水平的神经学机制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为人类对脑功能活动进行无创直接观测提供了新技术手段,促进了脑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上述发展不仅为计算神经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等工程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提供了类脑与仿脑设计的新基础,而且形成了更多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1992年,Cacioppo和Berntson在American Psychologist发表了论文Social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cade of the Brain:Doctrine of Multilevel Analysis,开启了社会神经学(social neuroscience)的研究新领域[16]。1997年,卡内基·梅隆大学首次举办了以“神经行为经济学”(neurobehavioral economics)命名的会议。2000年12月,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研讨会(Princeton workshop on neural economics)上首次使用了“神经经济学”(neural economics)这一名称[3]。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Vernon Smith提出了采用大脑影像技术去探索神经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新趋向。2004年,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成立,形成了教育神经学的研究新领域。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大量与决策有关的问题,上述问题以及关于消费者认知心理与行为的神经学研究,促进了神经决策学(decision neuroscience)、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等与管理学研究问题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2]。2006年,马庆国、王小毅[3]提出了神经管理学的学科新概念,将其划分为神经决策学、神经营销学、神经人才管理学、神经工业工程学、行为神经科学、神经金融学、神经创新创业管理学、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8个分支,并对上述学科与神经经济学的区别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作了重要阐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