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意义、困难和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家丰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原文出处:
江淮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江泽民同志在搞好国有企业的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加大国有经济存量调整和战略性改组的力度。全国各地已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践。以抓好大企业、放开小企业为重点的存量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正在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在实践的推动下,一个以资产重组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战略正在形成。从搞好单个企业的分散试验到国有经济整体的资产重组,应该说,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近两年来,我们对以资产重组为中心整体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

      一、资产重组的意义

      总的来讲,以资产重组为中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带动企业制度创新,带动市场体系发育,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优势和主导作用,把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一,资产重组是解决当前结构问题的治本之策。结构性矛盾尖锐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问题,这一矛盾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也是国有企业效益下滑、亏损扩大的主因。当前的结构问题集中表现在基础产业、传统加工业和新一代支柱产业“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格局上:一是基础产业的支撑力小。尽管十几年来,我国对能源、原材料、运输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某些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基础工业总体上仍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的需求,“九五”期间“瓶颈”制约现象依然严重。二是以轻纺为主体的传统加工工业能力过大,素质低。80年代以来,进入门槛低的轻纺等传统加工业成为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能力迅猛扩大。但加工工业的迅速增长是一种低水平的扩张,并没有带来设备、工艺水平的和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素质低下的传统加工工业在国内市场已陷入严重的饱和或过剩状态。三是新一代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带动力小。我国新一代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还很弱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与国际上考察支柱产业的标准相比,我国的一些支柱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我国在产业组织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小而全”、“大而全”的问题,企业规模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可见,我们面临着加强基础产业、改造传统加工业、振兴新一代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三重艰巨的调整任务。

      完成当前空前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资产重组是根本途径。(1)这是当前结构问题的特点决定的。现在的结构问题,是在买方市场、存在结构性过剩状态下的失衡。对于目前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的调整,增量调整是无能力力的。象纺织、煤炭和一般机械行业等市场已经严重饱和的衰退行业,只有通过压缩、转产等存量调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更是需要通过存量调整。(2)这是当前结构调整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任务,增量调整是难以胜任的。199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达35%。鉴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进一步提高投资率的潜力已很小。就是说靠增量调整的潜力不大,必须将重心转向存量调整。现有的存量资产,是我们经过多年努力积累下来的财富,潜力巨大。充分地把现有的存量资产利用好,以巨额存量来弥补增量投入的不足,是我们完成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的唯一现实选择。(3)这也是提高调整效益的需要。从微观看,存量调整为主,尽管也需要增量投入,但这是一种内涵发展方式,比以增量投入为主的外延扩张投资省,见效快。从宏观来看,现有存量格局不打破,维持落后企业生存,增量投入势必主要按旧的结构注入,增量结构也难以优化,整个结构调整势必陷入被动。而以存量调整为主,推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和生产率,而且可以带动增量投入结构的优化,使结构调整这盘棋活起来。

      第二,资产重组是市场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资产重组正在走向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位置。首先,资产重组可以有效地消除“两极分化”现象。这些年,伴随着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企业之间效益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1/2企业亏损,1/4企业资不抵债,其中一些企业由于多年亏损资产负债率已上升至150%以至200%以上;而另一部分企业效益显著,在1/2盈利企业中,部分优势企业的资本金利润率高达3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在原因,是目前我国市场竞争机制存在着严重的“梗塞”,即生产要素市场尚未形成,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规律实现充分流动和重组。因此,进一步加速资产存量的流动,尽快扭转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和企业改革滞后的局面,已成为更快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从着眼于搞活每一个企业转向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要淘汰落后产品、落后企业,促使国有资产尽快从衰退产业中退出,同时扶持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有资产向效益较高的领域转移,实现优胜劣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