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认为中国市场是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许多跨国大公司都认为不去争夺这一市场,就会失去一次最好的获利机会。于是,跨国大资本便纷纷“抢摊登陆”,且一开始就做好了“安营扎寨”长期投资的准备。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和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大大改变了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使竞争实力不足的国内企业频频受挫,市场份额不断丢失。本文从我国市场竞争环境的本质变化入手,剖析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失利的原因,并对前期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效进行反思,最后探讨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 一、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与国内企业的竞争状况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1、竞争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两大变化。与80年代相比,我国90 年代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由以供不应求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以供求基本平衡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环境,不少工业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二是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由分割为主转变为以接轨为主,近年来降低关税、取消大量商品进口的配额和许可证限制,已经使我国进口自由化程度提高到95%左右,为国外产品长驱直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会。面对改革与开放导致的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外企业的感受完全不同。从长期习惯的卖方市场和受保护的分割市场中刚刚走出来的中国企业,对90年代的新市场环境十分陌生和不适应,感到市场空间非常狭窄,常常留恋过去的市场环境。而对于从发达国家以过剩为主要特征的买方市场中来到中国的外国企业来说,在中国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上如鱼得水,感到市场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中外企业对当前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差很大。 2、参与市场竞争的外资发生了显著变化。80 年代进入我国的外资以港澳台小资本为主,资本流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从事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与国内企业在市场上形成一种以互补为主的关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较小。90年代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进入我国的目的并非是看中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而是看中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与国内企业在市场上形成以竞争为主的关系。 3、竞争形式和激烈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80 年代的市场竞争是以国内企业内部竞争为主,兼有港澳台小资本参加的竞争。属于一种低级的、局部的完全竞争形式,竞争各方实力相当,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各具优势。竞争各方遵循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竞争规则,充满活力,成本低、价格低者占优,逐步淘汰活力不足和成本高、价格高者。实力相当、各具优势的特点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竞争并非你死我活,竞争各方都能获得一定的利润, 差异仅仅是数量上的。90年代跨国公司的大资本纷纷以直接投资和倾销产品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其资本、技术和经营优势,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展开了强占市场的强大竞争攻势,使竞争进入“白热化”垄断竞争阶段。 4、竞争的领域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竞争的领域在不断扩大,由80年代以劳动密集产品竞争为主向90年代以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竞争为主过渡,形成了除国家垄断的个别行业外各行各业“烽火四起”的全面竞争格局。与此同时,竞争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80年代的竞争主要采取“相互杀价”、“回扣”和“仿制”等低级手段;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将其垄断竞争手段引入国内,主要依靠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压垮对手,用“所有权优势”来控制市场和技术,让对手无还手之力;当其面对较为强大的对手时,不惜先采取以低于成本价的倾销方式挤垮对手。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一方的跨国公司都以追求长期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惜在短期内亏损(此时的亏损构成了一种长期投资),先获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而后获得长期的垄断性利润。如它们一方面通过进口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对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排头兵”企业试图合资控制,特别是为进一步削弱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开始对我国支柱产业大搞兼并、收购,以达到长期控制国内市场、抑制国内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形下,我国企业的表现如何,竞争力又有何变化呢?总的看来,仅有少数的国内大企业(如家电行业中几大名牌企业)抓住了竞争升级的时机,及时调整了竞争战略,从而保护和巩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创造了一定的资本优势和名牌优势,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实力。而大多数企业对这种竞争形势的变化则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竞争力明显地不足,致使许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以代表一国工业化核心技术水平的装备工业为例,1995年,我国机械装备进口总额达到495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65倍,进口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31.5%上升到43.3%,其中又以机床行业的问题最为严重,机床行业1990年进口额为2.8亿美元, 1995年猛增到22亿美元(其中有11亿美元的进口产品国内能够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而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则由70 %陡然下降到33%。长此下去,国内装备工业将沦为只会组装、而无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 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已在国内市场上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国际竞争。从市场容量很大的洗涤剂、饮料、自行车等轻工产品,到收入弹性很大的家电产品,再到化工、机械、电子通讯产品,都遭到了外资企业和产品的“狂轰乱炸”。更严重的是,一些曾在国内市场红极一时的著名企业,或者因经营不善,或者因负债累累、资本严重短缺,或者因战线拉得过长,无法应对,最后也不得不走合资道路,除资产被外方控投外,品牌也一并归外商控制,外商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从而使我们多年辛苦培养的名牌一夜之间不复存在。结果,国内市场份额大片“沦陷”,我们的企业第一次体会到在国内市场不断失利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