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课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安民 湖南省珠洲工学院经贸系

原文出处:
改革与理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概念是企业资本经营的理论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对资本范畴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在按照资本经营思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寻求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有关著作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明了资本的概念,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在传统观念中,“资本”一直被认为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不存在“资本”。从这一观念出发,我国企业管理过去一直停留在以实物形态为核心的单一的产品营销管理上,没有从资本经营的高度来认识和搞好企业管理,漠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单一,投资效益普遍低下,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难以得到保证。

      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的考察,着重点是考察其社会属性,即资本特殊,是要揭示其社会本质。这是由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所决定的。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资本自然属性,即资本一般。马克思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马克思还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揭示了资本“必然或多或少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一切产生方式中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资本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般范畴,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其适用性并不限于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是普遍适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适用资本范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舍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资本概念所包含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所谓资本,就是指能够增值的价值,其基本属性是增值性和流动性。按照资本的这一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源、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商品、劳务、房地产(土地、建筑物)、金融资产(货币、有价证券、期货、黄金等)、无形资产(专利权、特许权、专卖权、矿业开采权、商标、企业商誉等)、产权甚至古玩、文物、艺术品等等,它们都可能以资本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流动方式实现其增值。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要素周转运动并实现增值的过程,即企业资本经营过程。

      所谓资本经营,就是指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企业可以经营的各种价值资本包括法定资本和增值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投资资本和债权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等等。这里,资本经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是指把加入企业活动的每一种资源、每一种生产要素都看作是要求增值的价值,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进行营运,实现其增值目的;二是从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角度说,资本经营是指一切社会资源、一切生产要素都是作为资本,即能够增值的价值进入市场的,都是带有增值的目的在市场上与其他资本要素发生关系的。一切社会资源、生产要素作为潜在的资本,能否变为可增值的活化资本,取决于它们能否进入到一个能够增值的资本结构中去,其增值能力大小取决于其所进入的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进行资本经营的任务就是要把各种互不关联的各种资本要素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资本结构中去,并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增值目的。

      按照资本经营理论,企业实际上是各种资本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组织体,企业运行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实现其资本价值的增值,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促成其有效流动,优化资本结构的过程;企业资本经营的目标是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即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资本经营思想,按照资本经营理论,促进企业资本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资本经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次新飞跃

      企业管理由单一的商品生产经营型管理上升到资本经营型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次新的飞跃。在我国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微观层次的企业管理模式也相应沿着由生产型管理向资本经营型管理的轨迹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是一种单纯的执行性管理,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企业管理者主要是生产过程的组织者,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如何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任务,衡量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是产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步由单纯的生产管理向生产经营管理发展,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产品生产过程,通过强化生产管理按期按质按量地生产出产品,同时更要关注市场营销过程,要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这时,企业管理者主要是一个商品生产经营者,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商品的销售额。由生产型管理到生产经营型管理的转变,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现代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经营管理活动就要围绕着如何把加入企业活动的每一种资源、每一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而展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实现由生产经营型管理到资本经营型管理的新飞跃。

      三、资本经营方式及资本营运形态

      从国内外企业资本经营成功的实践看,企业为了有效地营运其各种资本,通常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资本组合与裂变。资本经济型企业管理认为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是把企业的存量资本和增值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等均作为可以流动的社会资源,实现价值形态的经营管理。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式有:一是资本改组。即通过股份制、公司化、集团化等改制重组,分离无效、无关资本,吸纳优质资本,推进资本组合。二是资本结构优化。即通过资本结构调整,以部分有效资本吸引外资,实行合资经营,或者对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参股渗透,形成新的资本增长点。三是资本控制。即以部分资本购买那些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控股权,形成控股子企业群。四是资本兼并。即以购买方式或承担债务方式兼并劣势企业,发展新产业群,促使低效益企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益企业流动,高效益企业发挥其技术和经营优势,带动周围企业资本营运效益的提高。五是资本收购或转让。即在证券市场上收购股权或转让本企业股权以调整资本结构。六是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即通过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取得其他企业资本的经营权,这样可避免一次性大投入的困扰,达到迅速扩大资本规模的目的。七是资本的裂变、聚合。即按照裂变—聚合—再裂变—再聚合的思路,不断寻找合作伙伴,繁殖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资产在流动中增值,形成裂变、聚合的良性循环。比如把企业各类服务组织、辅助性生产部门和其他具有较大独立性的生产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的子公司。八是嫁接改造。即通过以产权为载体,资产折价入股等吸引国外资本,借外力优化资本存量,既经营国内资本,又经营外商资本。九是产权招商。即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以招标方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等等。总之,通过以上各种资本组合和裂变方式,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本结构优化,以少量自有资本带动更大的资本规模运转,产生放大效应,这是目前许多企业在发展壮大中普遍采取的资本经营方式,并且获得了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