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创企业创业知识溢出及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基于天士力国际公司海外员工成长及企业国际化案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晖,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王琳,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张阳,天士力集团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知识不断获取和积累的过程,外派员工知识的溢出和转移对国际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国际新创企业的知识整合为主线,从创业者的视角,探讨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国际化知识存量共同演化。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外派人员扮演着创业者的角色,其创业知识的高知识位势是促使知识溢出的重要前提。第二,从组织和创业者两个层面来探讨了国际化知识整合的机制。在创业者层面,在无经验知识阶段是通过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转移,短期经验知识阶段通过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转移,而在国际化知识阶段则是通过自主创业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转移;在组织层面,针对创业者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和知识的变化,企业的角色从支持者慢慢向协调者和治理者演化。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国际化时间短、规模小、实力弱等因素导致国际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的异质性知识资源是国际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新创企业普遍存在知识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国际工作经历的员工是企业炙手可热的人才资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许多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外派人员所获得的全球化视野、国际知识与经验对于母公司建立和控制海外公司、发展全球资源网络、国际化知识转移与构建全球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母公司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维持与提高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Leung et al.,2008)。国际外派人员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转移者,海外知识在经过外派人员的重新诠释后易被母体所接受。新创企业如何将外派创业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并产生新知识,对于外派创业人员和企业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知识观和国际化阶段理论的观点,知识是促进企业国际化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Saarenketo et al.,2004)。外派创业者拥有第一手的国际经验、跨文化知识和见解,其在国际业务中建立起来的网络和关系,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寻求边界以外的机会和资源。国际新创企业需要依靠外派管理者来转移专业知识、经验知识(Minbaeva & Michailova,2004),其创业行为被看作企业增加国际化知识存量、开发全球领导力的有效途径(Kohonen,2008)。现有对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组织层面,一般是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地位相同的部门与单位之间或网络联盟地位相近的企业之间的横向知识交互(Rinberg & Reihlen,2008;Van et al.,2008;陈莉萍,2013);母公司到子公司,绿色供应链上下游各组织之间知识分享的机制或知识网络中由核心参与者到低层级参与者的纵向知识转移(Martinkenaite,2011;Cheng,2011;高钰,2013)。对于海外创业者的分析集中在创业者自身的创业因素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或者从网络嵌入视角对创业人才的政策制度支撑的单方面研究(Block & Koellinger,2009;何会涛、袁勇志,2012)。Styles和Genua(2008)从创业的视角,研究了创业导向对澳大利亚高科技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却没有对海外创业人员与国际新创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的过程与障碍进行分析。现有文献对海外创业者个人知识和国际新创企业之间知识整合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

      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来看,企业是知识的整合机构,一切组织活动都是知识的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扩散、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知识不断获取和积累的过程,即外派人员通过海外创业活动不断进行创业知识溢出和海外知识获取并向企业转移的过程。那么,在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过程中,创业知识的溢出途径是什么?组织在海外创业者的知识溢出、转移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的机制是什么?这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从我国跨国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选择国际新创企业这一新兴的、国际化扩张路径特殊的企业及其外派人员,以创业者的角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知识整合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天士力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外派人员和国际化过程的案例分析,发现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海外创业人员的创业知识溢出和积累共同演化,力争构建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归纳提炼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理论模型。

      二、理论背景与理论框架

      (一)理论背景

      1.国际化过程与国际化知识的关系

      Uppsala过程模型(Johanson & Vahlne,2006)首次将知识引入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而经验知识是国际化模式演变和创造国际绩效的核心解释变量。Meyer和Gelbuda(2006)则认为企业国际化理论必将向着更为注重企业间关系承诺、知识积累和社会资本架构下动态网络的方向发展。Johanson和Vahlne(2009)进一步提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嵌套了一个能动的、同时受限的商业网络,网络位置、知识学习和资源承诺是支持国际化过程的3个关键要素。国际化知识包括商业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运作性知识(Eriksson et al.,1997)。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基础知识、国际化知识、特定市场知识、互补性的通用知识和特定知识(Keen & Wu,2011)。国际化知识通过降低企业国外市场运营的不确定性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提高企业协调跨国经营活动的能力而激励企业的国际扩张。

      Mejri和Umemoto(2010)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知识模型应包括3个阶段:无经验知识阶段、短期经验知识阶段、知识国际化阶段,分别受市场知识、网络知识、文化知识和创业知识的约束。Fletcher等(2013)通过对国际化阶段分析认为,国际化的初步、成长和稳定阶段需要不同的知识,分别需要市场进入知识、本土化知识和国际企业知识。企业的国际化知识越丰富,知识存量越大,企业就越容易识别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国际商业机会(Casillas et al.,2009),不断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Weerawardnea等(2007)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知识在加速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重新概念化。国际新创企业往往是由具有创业精神、海外经验和国际网络关系的创业者所创建,而经验知识、网络关系(Oviatt & McDougall,2005)和信任关系的建立先于企业的创立,正是这些关键因素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