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下“大众生产”组织的网络治理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韬(1975- ),男,陕西汉中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是网络组织、社会网络,E-mail:mengtao@dufe.edu.cn;孔令柱(1986- ),男,山东菏泽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是网络组织,E-mail:klz.1006@163.com(大连 116025)。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大众生产是在Web2.0信息技术环境下,在知识产品的生产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大众生产的兴起正在重塑着经济生产主体与生产方式、企业创新模式与组织模式。在没有经济激励、正式组织的情况下,大众生产何以高效地创造出Linux系统、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复杂的知识产品?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众生产社区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大众生产组织的网络治理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论证了大众生产网络的结构、关系、认知维度作用于组织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绩效的治理机制。因此,大众生产的项目管理者应当鼓励成员间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其对社区的认知水平,改善参与者的参与行为,进而提高大众生产的组织绩效,以此推动知识与技术创新。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随着Web2.0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知识信息交换与价值创造的大规模协作(Masses Collaboration)平台(Tapscott & Williams,2006)。同时,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使越来越多的顾客自己参与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由此大众生产应运而生。大众生产(Peer Production)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产品生产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即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众多参与者利用互联网共同协作式提供、分享知识产品的生产模式”(Benkler,2002)。大众生产的概念首先由哈佛大学学者Benkler提出,并不断深化(Benkler,2004,2006)。本研究采用常静、杨建梅(2009)等的译法,也有译作同侪生产、对等生产等。系统开放、参与人数众多、不追求经济报酬、自发进行互动和协作是这一模式区别于企业和市场的基本特点(Benkler,2006)。

      开源软件、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都是在大众生产模式下高效产出的知识产品。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OSS)是以免费开放源代码、大众协作编程的形式开发的软件。目前开源软件覆盖了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安全、办公和数据库等几乎所有软件类型。计算机开源软件也促进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发展与开源。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开发的用于手机等便携数字设备的开源操作系统,2005年由Google收购注资,仅历经五年,安卓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诺基亚的赛班系统而跃居第一,这成为诺基亚公司衰落的关键原因。安卓开源系统也带动了“小米”等国产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维基(Wiki)是一种可在网络上实现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维基百科是用户自己创建、编辑和发布词条的百科全书,经过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维基网站,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文本式的、由专家撰写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而,维基百科带动了国内百度百科等的发展。传统行业中的许多企业也在利用大众生产模式,宝洁、戴尔、星巴克等公司都开设了专门的网站来邀请消费者和其他外部人员为公司提供产品创新思路和设计。海尔公司开设了“海尔创意工场”网站来吸收用户的创意,截至2013年年底,已有3000多条创意提交。腾讯、乐视等公司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尝试。用户及大众正在成为产品价值创造的一种新的主体,他们通过在虚拟社区中进行自组织,实施“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2003),这是大众生产给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创新模式带来的变革。

      大众生产的迅猛发展给组织理论提出了一个“谜”(Benkler,2002)。大众生产的生产主体由成千上万、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参与者组成,他们基本素未谋面,一般也没有经济报酬,仅通过互联网沟通,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加入或退出。如此松散的组织何以能高效率地产生出高质量的操作系统、百科全书等公共知识产品?大众生产的治理机制值得深究。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大众生产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激励机制研究,而对其治理机制研究明显不足。大众生产依赖于众多参与者之间的拓扑状的交叉互动关系,网络治理是大众生产得以组织并完成产出的内在机制(Demil,2006)。本文旨在应用社会网络方法理论和方法揭示大众生产的网络治理机制,实证研究网络治理机制与大众生产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解析大众生产之“谜”。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网络的“结构”,这与其他关注于个体的内容和特征的研究有明显的区别。起源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影响着其他学科和领域。社会网络理论的权威学者Wellman(2001)在《科学》发表的论文中认为,依赖互联网形成的群体,或者计算机网络本身实质上也是社会网络。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依赖互联网进行互动协作的大众生产组织具有适用性。

      社会网络理论涵盖诸多理论观点,本研究主要应用嵌入理论。Granovatter(1985)提出了嵌入理论,主要思想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即经济行动是在社会网络的人际互动过程中做出决定的。这一论断的提出成为社会网络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石。Granovatter进而将嵌入分为两种类型: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将网络视为一个整体,关注网络主体在网络结构整体中的位置等特征;关系嵌入强调网络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包括联系内容、形式与方向等。Nahapiet & Ghoshal(1998)提出了第三种嵌入类型:认知嵌入,它衡量个体所处“圈子”的认知范式,即是否拥有共同愿景、规范和价值观等。无论哪种嵌入形式,都引致了信任的产生,信任则被普遍认为,是网络治理的核心机制(Powell,1990;Pollitt,200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初步构想大众生产通过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三种形式形成网络治理机制,并作用于大众生产的组织行为,进而使大众生产组织可持续发展、产生绩效。由于大众生产的网络社区是开放式的,参与者可以随意加入和退出,因而参与者的持续参与意愿是大众生产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侧重从组织角度进行研究,所以借鉴Wu等(2007)的研究方法将持续参与意愿,而非一般的项目绩效或经济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三个嵌入维度作为解释变量,并探讨组织行为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