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为促进自主创新、解决就业问题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引导和积极扶持创业。然而,创业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创业失败率高达70%,而创业决策失误是导致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Franco和Haase,2010)。在新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过程中,创业者要做出许许多多的决策,如评估和开发机会、整合资源、组建创业团队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其中任何一项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创业失败。 理性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基于因果逻辑分析的理性、科学行为。然而,创业决策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并非也不可能在若干理性决策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创业者常常基于直觉、经验、即兴而作等非理性手段来进行决策,而创业决策正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正如《史蒂夫·乔布斯传》所指出的那样,乔布斯多次强调他在经营苹果公司时常常凭借自己的直觉来迅速做出决策,以提高决策效率。创业者采取的决策方式各不相同,他们的机会开发过程也会因此而不同,进而导致创业绩效大相径庭(Hmieleski和Corbett,2006)。因此,解析不同的创业决策方式,发掘创业决策的内在逻辑,对于理性认识创业决策问题,探索和拓展决策理论的边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围绕创业决策这个研究主题,系统梳理了近几年里在ASQ、AMJ、AMR、JBV、ETP、JSBM等国际顶级管理和创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国外一些论述创业决策问题的博士论文,立足于创业行为过程中创业决策相对于管理决策的特殊性讨论了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即兴而作、探试决策四种不同的创业决策方式,并探讨了这四种不同创业决策方式的适用情境。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基于过程观的不同创业决策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型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取代现代管理型经济。决策作为管理的核心,由于决策情境变迁而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决策方式——为达到预定目标,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在多个决策方案中理性选择最优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环境高度不确定、目标含糊不清,机会转瞬即逝、角色快速变化的创业决策需要。Sarasvathy和Kotha(2001)研究发现创业者所采用的决策方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决策方式,并根据创业决策所面对的情境不确定性程度总结出三种常见的创业决策方式。首先,在不确定性较低(即创业者认为未来可预测)的情境下,创业者会采取因果逻辑(causation)方式,也就是先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因果关系来进行决策。其次,在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即创业者认为未来相对不可预测)的情境下,他们会采取类似于贝叶斯估计法的决策方式,借助于试验、经验和学习来优化决策。最后,在不确定性非常高(即未来不可知)或者处于奈特不确定性的情境下,创业者无法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来进行决策,他们必须根据既有手段和初始意愿来进行决策,即遵循效果逻辑(effectuation)来进行决策。Sarasvathy和Kotha(2001)较早就关注到由创业情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创业决策特殊性,并根据不同的创业情境对不同的创业方式进行了区分。不过,他俩只论述了两种分别遵循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的创业决策方式,并没有详细论述其他创业决策方式。Gustafsson(2006)进一步拓展了创业决策研究,并且提出了四种常见的创业决策方式,即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即兴而作和探试(heuristic)方式。在现有创业决策研究文献中,Gustafsson的这项研究对创业决策方式的探讨最为系统、全面。本文沿用Gustafsson的研究思路,系统梳理、比较分析以上四种创业决策方式,以便勾勒创业决策的总体特征。 (一)因果逻辑 因果逻辑是传统管理理论研究讨论较多的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预测为基础,其基本思路在于:未来可以预测,目标可以预定,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发现最可行的手段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创业者以回报最大化为原则,通过预测、分析来决定行动方案。在需要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创业者更关注预期回报的大小,寻求能使回报最大化的机会,而不是降低风险(Sarasvathy,2001)。因果逻辑在稳定、线性的环境下较常采用,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决策的任务就是根据某种标准(如既定目标下的回报最大化),在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方案中做出理性选择,以实现预定的目标。遵循因果逻辑的决策者常常十分注重竞争分析,关注不确定未来的可预测方面,尽量把不确定性控制在可预测范围内,并且会尽力规避意外(Crossan等,2005)。 在创业过程中,遵循因果逻辑决策的典型路径是:创业者首先识别机会,发现推出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或是挖掘潜在市场的商机;然后通过竞争分析和市场调查,根据目标消费者特征把潜在市场分成几个独立的细分市场,并确定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再制定商业(或创业)计划,通过争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获得开发机会所需的资源来实施计划;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适应环境,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Read等,2009)。
资料来源:根据本文参考文献[16]改编。 图1 目标导向型决策过程 (二)效果逻辑 随着创业型经济的问世,出现了一些难以运用传统决策理论来解释的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Sarasvathy较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运用Simon的人工科学理论、实用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知识,以成功创业者(即所谓的“专家创业者”)的决策行为为切入点,试图通过解析成功创业者的决策行为来总结创业决策的内在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Sarasvathy于2001年提出了令许多创业研究学者为之眼睛一亮的效果逻辑(effectuation)理论,以揭示成功创业者的决策方式(方世建,2012)。 效果逻辑是一种与因果逻辑相对应的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的特点是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从既有手段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他们可承受损失范围内的资源,通过与外部资源所有者互动、建立利益共同体来动员尽可能多的资源,充分利用突发事件来努力取得尽可能好的结果。在充满不确定性并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具体的任务目标无法确定,但创业者既有的资源或手段是已知的,他们只能通过整合利用既有手段,甚至创造新的手段来取得尽可能好的结果(Sarasvathy,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