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组织面临着众多无法预期的机会与威胁,为了及时应对威胁、成功把握机会,组织往往须要在非计划的情况下即兴运作。尽管组织即兴在实践运作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理论界对组织即兴的研究尚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组织即兴概念。由于学者们倾向于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组织即兴问题,因而常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给出不同的组织即兴定义(陶厚永等,2009)。目前尚无具体的研究对现存组织即兴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组织即兴概念不同界定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组织即兴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研究视角有哪些,不同的研究视角在组织即兴理论演进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都未得到清晰解答。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组织即兴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对以上未解问题进行回答,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组织即兴概念界定及演化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组织即兴概念的界定还较为零散,但通过梳理十几年来不同学者的界定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组织即兴概念的认识在整体上遵循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抽象,从强调某一侧面到整合概括的认知过程。按照关注点和认知层次差异,可以将学者们对组织即兴概念的界定分为强调时间聚合性、强调创新性、强调自发性和双要素整合四种(参见表1)。 1.强调时间聚合性。在传统环境下,组织的计划与执行往往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但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竞争的加剧,要求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即时反应。因此,组织不得不缩短计划与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甚至将计划与执行置于同一时点。Weick(1993)将这种现象称为组织即兴,并认为组织即兴是“创作与执行紧密相连、创作者与诠释者紧密相连、设计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组织行为过程。Moorman和Miner(1998a)继承了Weick(1993)的组织即兴定义,并在其基础上将组织即兴进一步概括为“创作与执行在时间上的聚合”。 Weick(1993)以及Moorman和Miner(1998a)对组织即兴的定义有助于我们从直观上认识组织即兴现象,即在经营活动中,计划与执行的时间间隔越短,则经营活动的即兴程度就越高。但是时间聚合视角的组织即兴界定过于强调对现象的直观描述,而缺乏对组织即兴深层属性的挖掘。Miner等(2001)批评性地指出,由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原先需要三个星期才能完成的计划和执行工作,现在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能完成。但是这里的计划和执行过程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也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虽然这种现象满足了计划和执行在时间上高度聚合的要求,但并不能将其称为组织即兴。 2.强调创新性。技术的突飞猛进弱化了基于“时间聚合”界定组织即兴概念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学者尝试基于组织即兴对过去先计划再执行的组织运作模式的本质突破来寻找概念界定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即兴的出现是对组织既定计划的质疑、偏离甚至背叛,因而部分学者敏锐地发现“创新性”是组织即兴的核心要素。Berliner(1994)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研究后认为,组织即兴是根据未曾预料到的想法对先前的创作和设计进行的改编,而且是在特殊的执行条件下进行的改编,因此会给新产品带来独有的特点。Berliner(1994)强调创新性的逻辑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与发展。Weick(1998)在坚持时间聚合视角的基础上,也强调了组织即兴的行为新颖性与原创性,并认为组织即兴是一种即时策略,即思考与行动同时进行的循环式意义创造,它要求组织实施实时的适应性行为,而且这些行为是具有新颖性和原创性的,有别于传统的或者习惯性的行为。Miner等(2001)认为强调“时间聚合”并不能反映组织即兴的本质,因而将组织即兴重新界定为刻意对计划与执行进行融合,以期产生创新效果。Crossan等(2005)基于个人和团队层面的研究认为,即兴是个人或团队在须要执行任务但又缺少时间来了解环境和制定计划时所进行的一种即时的创造性行动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以上学者对组织即兴的界定均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创新性”特征,但侧重点却不尽相同。从他们的定义来看,Weick(1998)和Crossan(2005)的定义更侧重于行为过程,而Miner(2001)的定义则较侧重于效果,Berliner(1994)则将行为和效果均纳入定义之中,其定义相对而言更为完善。 3.强调自发性。尽管在对组织即兴概念的界定中强调“创新性”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强调创新性特点容易造成组织即兴与“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等概念的混淆。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利用组织即兴直觉性的“自发式”行为方式特征来对组织即兴加以界定。Crossan和Sorrenti(1997)就强调了“自发式”特征,认为组织即兴是指直觉性地用一种自发的方式来引导行动。Hatch(1997、1998和1999)以类似的观点将组织即兴定义为以自发反应的方式让直觉引导行动,但所谓的自发反应是在历史氛围约束下产生的。不过这里的“直觉引导”不应理解为无意识,而应理解为“临场发挥”或者“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