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及其跨越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卫平(1974- ),女,山西阳泉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广东 广州 510642)。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实践为背景,从承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角度审视国际外包,认为承包活动将伴随着陷阱,并提出了分析国际外包陷阱的一个初步理论框架。国际外包陷阱描述了承包企业陷入长期低水平接包而难以自拔的一种状态,其在理论溯源、概念假设、形成机制及产生效应等方面区别于比较优势陷阱。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技术上的严重依赖和对低劳动力素质的过度依赖是前者极易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主要原因,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后果则是从长期看承包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缓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积累导致与发包企业间技术差距和边际生产率差距同时不断扩大。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的数理模型,阐明了承包企业内部技术积累及外部需求推动两大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途径,归纳了国际外包陷阱跨越的“单脚”、“双脚”及“跳跃型”三种模式,并对承包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使其享有全球资源配置的机会大增,极大地提升了承包国承包企业的中低端制造能力。然而,承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环嵌入亦同时成为国际外包实践中的重要伴随性现象,大量企业并未通过承包活动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陷入了长期接包而只获得低附加值利益的产业分工状态,由此暴露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外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因长期过度依赖纺织品相关代工业务,未能形成技术能力积累,要素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导致其国际分工地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多年来一蹶不振。中国大量企业长期以来亦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承包模式的固化。上述国际外包实践折射了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活动所蕴含的潜在风险。综观国内外国际外包研究相关文献,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有可能被“俘获”的状况已受到一定关注(Schmitz,2004;于明超等,2006;刘志彪,张杰,2007;陈建,杜薇,2007;白雪洁,2007;吴解生,2008;张少军,李东方,2009;唐海燕,张会清,2009;孔群喜,段晓婧,2010),然而,上述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建构和系统阐述。

      本文将上述问题归结为对“国际外包陷阱”的讨论。本文认为,不同于静态的、自然发生的比较优势陷阱,国际外包陷阱是动态的、非单纯自然形成的;国际外包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源自发展中国家先天的人力资本劣势及与发达国家间原始技术差距等自然客观因素,更归因于发包企业持续向承包企业输入技术的外包策略致使后者对前者长期依赖而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能力积累等人为主观因素。

      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肯定国际外包所产生的纵向技术进步的同时,着眼于国际外包对承包国及承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影响,更强调承包活动对承包国技术进步及承包企业技术创新拉动作用的稳定机制。本文将试图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许多承包企业处于“陷阱”的边缘,却仍满足于原有发展现状,不积累跨越“陷阱”的能力?承包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选择跨越“陷阱”的道路?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关于国际外包陷阱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阐明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路径与模式,并对承包企业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二、国际外包陷阱理论框架

      1.国际外包陷阱的界定

      (1)国际外包陷阱内涵。国际外包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长期持续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由于其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发包企业,不能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转变,出现人力资本积累缓慢、边际生产率下降、与发达国家发包企业技术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其适应技术变化的承接能力缺失、总体承包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脆弱、企业成长动力不足,处于发展停滞甚至濒临倒闭破产的一种状态。国际外包陷阱反映了承包企业陷入低水平接包状态而难以自拔的情形,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创新缺失,只接包而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后果是落后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使承包企业难以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外包业务。

      (2)国际外包陷阱特征。国际外包陷阱具有如下特征:①隐蔽性。表现为承包企业所承接订单持续增加,并维持有一定利润水平的短期表面繁荣极易麻痹承包企业,使其不易觉察或不能正视国际外包陷阱。②无意识性。表现为承包企业往往在大量承包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已进入国际外包陷阱。③破坏性。表现为国际外包陷阱使承包企业不能正确预见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所在产业及企业本身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其将面临重大损失。④渐进性。表现为国际外包陷阱对承包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具有突发性,其消极作用通过累积逐步形成并加以显现。

      2.国际外包陷阱的产生

      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国际外包业务常常处于价值链中下游,产业链条短,高质量的承接活动远未在同一企业或地区形成足够的规模,承包企业谈判能力低,所获分工利益较少,在承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关键原因。一方面,许多承包企业满足于现有的利润,依赖于现有生存状态,着眼短期利益;另一方面,承包企业按照发包企业的特定要求进行生产,形成了资产专用性,资产的其他替代性用途减少,相应地产生了转换成本(苏卉,孟宪忠,2007)。转换成本越高,承包企业越倾向于努力维持与发包企业的代工关系而升级的动力随之弱化(张京红,王生辉,2010)。各种内外部条件的束缚使得承包活动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色彩,使承包企业陷入了对发包企业技术与自身低劳动力素质双重依赖的尴尬境地。

      (1)对发包企业技术上的严重依赖。①承包企业的主观意愿所致。许多承包企业仅仅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不注重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在承接外包业务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发包方的标准和技术,久而久之便产生“俘虏”效应,丧失技术创新动力,从而缺乏设计、延展全球要素分工的能力和主动性。②发包企业的人为控制所致。作为价值链中主导者的发包企业外包环节常具有“非核化”特征,发包到承包企业的环节大多是非核心和非关键环节(Buckley,2009),导致承包企业通过技术外溢途径学习的核心技术偏少,承接外包水平高的部门反而产品的竞争力不高。此外,发包企业为阻止参与其价值链体系的承包企业的技术赶超和价值攀升过程,保护其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不被外泄,会对承包企业的学习设置技术壁垒、设计各种参数加以技术干预、提出快速变化的产品升级换代要求(刘志彪,张杰,2007)。由此一来,导致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在技术上极易形成路径依赖,陷入了微利化、创新能力缺失与自主品牌缺位的发展困境,其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也只能局限于“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改善(杨丹辉,20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