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业学习:维度与检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文婷(1983- ),女,宁夏中卫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成员,研究领域为创业理论及家族创业,E-mail:tingting_0426@163.com(辽宁 大连 116025);李新春(1962- ),男,安徽桐城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专长为创业学、家族企业和公司治理,E-mail:mnslxc@sysu.edu.cn(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文章基于创业学习的前沿文献,针对我国创业企业,利用Nvivo8.0分析软件,通过内容分析等质性研究提炼出与创业企业发展特点紧密相关的可操作的创业学习维度。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方法,通过系列定量研究对创业学习的测量量表进行了检验,以期对创业学习的实证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结果发现,创业学习可从创新思考、外部资源获取、信息共享、经验反思和战略试验五个维度进行构建,这对于目前经济状况下对企业进行创业创新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字号:

      一、引言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创业者的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其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创业者的重要作用是要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而他们对机会的警觉性则来自于自身知识存量和信息的差异,这是其在市场中成为套利者和价格调整者的首要条件(Hayek,1945;Kirzner,1979,1997)。因此,通过学习获取特异性知识,是创业者及创业企业能够成功创业或提升创业导向的重要行为。从实践上来看,当企业处于高度不确定及模糊的创业环境中,面临规模、资源、能力、技术等一系列的限制时,它们需要通过学习加强组织机能的灵活性和弹性,以适应高度动态变化的创业环境。“学习如何成功的创业”成为他们获取其他关键性能力、识别创业机会、争取外部创业资源支持的核心(Man,2006)。但是,创业学习这一课题在引起了理论界的注意后,在实证方面的进展一直难以突破。这一部分是因为与认知行为学、心理学等紧密相关的学习行为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别而难以复制;另一方面,现有对于创业学习的研究在理论层次上仍是不分明的,在研究时需要进行明确的区分(Harrison & Leitch,2005)。本文聚焦于创业情境下的企业创业学习机制,从组织层面对创业学习的实证进行探索,试图通过提炼出创业情境与特征下可操作的企业创业学习维度,发掘具有普遍性的创业企业创业学习机制,以期对创业学习的实证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创业学习的发展与内涵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尽管学习与组织有效性的关系还没有得出非常系统明确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是组织在动态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下提升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手段(Moingeon & Edmunddon,1996)。虽然学习这一课题在管理学中已经得到了关注,但这一概念在创业中的应用却被极大的忽视了(Hatrison & Leitch,2005)。创业者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创业组织是否存在学习的机制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

      早期对创业学习的研究分散于中小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研究等领域,直到最近几年才出了明确的以“创业学习”为专题的研究(倪宁、王重鸣,2007)。2005年,创业学领域的权威杂志《创业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一期专刊,对创业学习的发展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所收集到的40篇文章中,学者们分别就弹性条件和不确定下的新企业创业学习、组织间学习、创业者和企业家个人的学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认为,新创企业的早期创业活动就是学习活动,他们从学习中获取企业生存和创业成功的能力。不过,“关于创业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Ravasci et al.,2005),也正是这种研究的不完善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但在国内,对于创业学习的研究非常欠缺。总体来看,创业学习着重于强调学习在创业情境中的应用和发展。创业学习的目的是指创业者及创业组织通过有效的学习行为,来增强自身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进一步在持续创业中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成长。

      遵循现在创业学中多层次的研究局面,创业学习也呈现出个体层面(关注创业者的认知学习机制)和组织层面(关注新创企业及具有高创业导向的组织在机会识别与创业活动中的学习机制)两个研究大类。这两类研究虽然都关注创业背景下的学习,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脉络并不尽相同。前者更多的从心理学、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前期的实证研究着重于证明创业者个人特质的作用,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的研究结果。后来则以创业者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创业者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对外界环境做出应变的机制和能力。其主要的依据是认知图式理论(cognitive schema theory),即认为创业者对机会的把握源于其知识存量的不同以及创业者根据学习经验调整其行为的方式。与个体层面的创业研究相比,后者即组织层面的创业学习研究是与组织的资源基础观、创业观紧密相连的。从理论上来看,创业者个人的学习机制更多的反映出个人思维与心理的变化,同时这种影响对企业的创业产出产生影响,必须依托于企业成立后的组织层面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企业得以基业常青,必须加强从适应性的学习到积极寻求机会、以创新为导向的学习的路径强化。

      2、创业学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内涵上来看,我们所研究的组织层面创业学习是指具有高度创业导向的企业的学习机制,也就是处于创业情境下的企业学习机制。这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典型创业情境下的新创企业;另一种则是具有较高创业创新精神和导向的企业。以往的研究证明,这两类企业在进行创业活动时,往往面临着相似的内外部资源环境,具有相似的学习特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类企业统称为“创业企业”。通过对不同类型创业企业的研究,本文期望得到更为普适的创业情境下的学习行为。

      已有的文献集中于对创业学习的理论框架进行界定,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类(Man,2006)。第一类是经验法,基于Kolb(1984)的经验学习模型,通过考察创业者创业前和企业成立前的经验影响,分解创业者和新创企业的学习行为;第二类是认识/情绪分析法,主要应用于个体层面,对创业者的思维进行剖析;第三类是网络分析法,对企业的商业网络进行剖析,从其获得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分析企业创业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研究中,仅有的试图对创业学习行为进行维度分解的实证研究是通过访谈研究和案例研究来进行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包括Man(2006)和Deakins(2998)的研究①。

      已有的研究为创业学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为未来对创业学习进行量化的测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对于企业创业学习的构成还没有经过规模数据的证实,依靠质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量化研究会得到什么程度的认可,并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创业学习进行三步研究,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第一步利用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分析中国企业创业学习的构成框架;第二步则在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炼出创业学习的构成维度;第三步则通过更多样的独立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出可供未来深入研究的创业学习测量指标和测量量表。

相关文章: